11月30日,為了進一步貫徹“傳統文化進校園"相關文件精神,天水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秦腔藝術團團長郭寶萍組織秦腔演職人員一行16人赴麥積區勞動路幼兒園、濱河路幼兒園開展了兩場戲曲進校園輔導演出。
一大早,市文化館秦腔藝術團就走進麥積區勞動路幼兒園,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為幼兒園師生分別表演了秦腔《紅燈記》《探窯》《龍鳳呈祥》《打鑾駕》《洪湖赤衛隊》等經典選段。其中天水師范學院大學生、天水市文化館戲曲票友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石俊杰表演的秦腔《靜夜思》,優美的唱腔、新穎的表演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孩子們感受了秦腔的藝術魅力,領略了不一樣的唐詩之美。
郭寶萍同志在演出中途給孩子們普及了秦腔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基本功以及手、眼、身、法、步等動作要領,給孩子們一一進行示范教學,并在現場表演了秦腔《狀元媒》選段。
下午3點,演職人員又走進麥積區濱河路幼兒園,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互動演出。幼兒園大班的學生們表演了《紅燈記》選段,四位“小鐵梅"英姿颯爽、聰慧可愛,稚嫩的聲音和干練的動作贏得大家的聲聲贊嘆和陣陣掌聲。等待演出的孩子們也躍躍欲試,熱烈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市文化館秦腔藝術團的老師們又相繼表演了《斷橋》《三堂會審》《二進宮》《智取威虎山》《鍘美案》《洪湖赤衛隊》等著名秦腔選段,小朋友們還表演了《十五貫》《八月十五月兒圓》等秦腔選段。石俊杰同學又取用唐詩《登鸛雀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經典內容表演了秦腔《春韻唐詩故鄉情》,唱腔優美動聽,古韻新唱唱出了秦腔別樣的韻味。郭寶萍老師給孩子們普及了秦腔基本知識,表演了秦腔《紅燈記》選段,幼兒園里的四位“小鐵梅"認真跟唱,一招一式學得惟妙惟肖,演出在一片鼓掌叫好和歡聲笑語中結束。
演出結束后,麥積區濱河路幼兒園園長郭莉君邀請市文化館秦腔藝術團演職人員與幼兒園老師一起座談。就戲曲藝術的普及教育發表意見。大家暢所欲言,認為秦腔的傳承需要“邊引導邊示范”、“先普及一些戲曲音樂常識、再普及戲曲表演常識”、“孩子自己隨意表演,老師一旁指導示范”等獨到的藝術見解。
中國傳統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起源于周朝、春秋時期的秦腔,作為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具藝術魅力的西北地方戲種,其傳承和弘揚更是迫在眉睫。麥積區濱河路幼兒園歷來重視戲曲進校園活動,與園領導的重視和老師們的辛苦付出密不可分。而“如何讓幼兒喜歡戲曲”、“如何讓幼兒懂得戲曲”是目前戲曲進校園中所面臨的兩大難題,也是市文化館秦腔藝術團需要不斷思考、不斷總結、不懈創新的問題。秦腔藝術的普及培訓任重道遠,需要群文工作者的堅守傳承,社會各界的關心重視和共同努力。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