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國家電網英大傳媒沿著特高壓看中國甘肅站采訪組來到革命老區慶陽市華池縣。走進已經被當做庫房使用的華池縣電廠發電車間,在顯著位置放著“鎮庫之寶”——一臺柴油發電機,銹跡斑駁的機身上,漆層光澤不再,但轉子依舊靈活。
機身銘牌告訴大家,這臺發電機組由洛陽東方紅拖拉機廠生產,容量50千瓦,1970年生產,距今已經有51年的歷史。它是華池縣電廠最早的發電機組之一,曾經照亮了半個華池縣城,見證了華池縣的電力發展史。
1955年8月,華池縣榨油廠購進了一臺木炭發電機,容量12千瓦,白天供廠內生產,晚上供縣城機關單位照明。華池縣從此進入了有電的歷史。當時的華池縣百姓把電燈都當稀罕物看,見過電燈的人都說“有電真好,讓黑天能像白天亮”。
1967年6月,華池縣農機修造廠成立發電車間,引進榨油廠發電設施,還陸續新購進了2臺50千瓦柴油發電機(華池縣供電公司庫房的柴油發電機就是其中的一臺)。除了供修造廠生產用電,還為華池縣城機關單位及附近居民用電。
今年67歲的杜成杰師傅是國網華池縣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970年,杜師傅在華池縣農機修造廠參加工作,剛一上班就開始負責運行維護這臺發電機組,一輩子也就和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3年,華池縣電廠成立,將農機廠發電車間的2臺50千瓦發電機組遷入。杜師傅也跟著發電機組到了電廠工作。“當時的發電機組電壓很不穩定,也不可靠。由于沒有什么企業用電,當時的發電時間也按照居民的作息時間,每天早上8點開始供電,晚上11點左右停電。”杜師傅說。
杜師傅回憶,晚上11點停電了以后,常常遇到華池縣醫院緊急手術需要用電。怎么辦呢?杜師傅和工友們自己購買零件組裝了一臺2千瓦的柴油發電機,輕巧靈便,哪里緊急需要用電就綁到自行車上帶到哪里,這也就是華池縣最早的簡易移動電源車了。
1975年前,華池縣電力供應以民用照明和糧油加工為主,農田灌溉及其他工業用電次之。1975年,全年用電量不足90萬千瓦時,地方工業用電僅為15萬千瓦時。
1976年后,農業、工業,特別是石油工業用電量急劇上升。華池縣缺電嚴重。比起華池電廠的發電機組,位于慶城縣的石油化工廠發電車間的發電機組功率更大、電壓更加穩定、供電可靠性更強。當地政府建成了華池縣第一座35千伏悅樂變電站,石油化工廠的電便通過慶城縣阜城至華池縣悅樂35千伏輸變電線路給華池縣供電。華池縣電廠的發電機組轉為備用電源,在用電緊張的時候啟動。
70年代末,慶陽電網與甘肅大電網相連。華池縣用上了電壓質量高、供電可靠的大電網的電。華池電廠的發電機組再無用武之地,在“服役”11年后光榮“退休”。
伴隨著慶陽地區電網的發展,紅色老區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5年左右,華池縣城開始有了路燈,經濟條件好的居民家里開始置辦起了家用電器,在當時有一件家電就很厲害了,現在走進百姓家中,各種家電一應俱全,電已經不可或缺,變化真快。”杜師傅感觸頗深。
與此同時,電網的升級和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電費交納方式的變化。1976年以前,華池縣居民家里還沒有安裝電表,每月按照燈泡數量收電費,一只燈泡一個月5毛錢。1976年華池縣變為購電,電價執行甘肅省統一標準。現如今,電量計量精準,電力員工也不用挨家挨戶抄表了,電費交納方式多種多樣,用戶足不出戶網上就可以交費。
通訊員 李燕峰
相關新聞
- 2021-05-11北京:今年300個老舊小區將啟動改造
- 2021-05-11一分鐘了解個人所得稅申報(一)
- 2021-05-11擦亮中國品牌 點亮美好生活
- 2021-05-1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 我國大陸共14.1178億人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