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云祥

慶陽黃土高原梯田。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云祥 攝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全面啟動,甘肅黃土高原重點區域水土保持迎來新的機遇。
“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顯,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649平方公里,保護塬面18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4萬畝,除險加固病險淤地壩51座,任務和投資完成率都達到95%以上。”甘肅省水利廳廳長朱建海表示,全省通過實施塬面徑流調控、溝頭加固防護、坡面植被恢復、溝道水沙集蓄的固溝保塬“四道防線”治理保護,溝頭延伸、塬面萎縮態勢得到較好控制,局部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保護耕地為增糧
渭河、洮河、關川河既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和主要的泥沙來源地,也是生態脆弱地區,其干流在定西市境內總長為322公里,流域合計占全市市域總面積的98.9%,涉及到全市116個鄉鎮。“我們對境內流域生態功能進行了合理定位,謀劃了關川河、渭河、洮河干流等8個重點水土流失防治區。”定西市水保總站站長侯艷龍說,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西市共謀劃水土保持項目11類,規劃總投資41.32億元。到2025年末,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將達到11755平方公里。
朱建海在全省水土保持會上說,甘肅淤地壩變水庫、變道路、變農田、變水溝“四變”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加大淤地壩防汛督查力度,推行淤地壩“壩長制”,農村梯田建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結合降雨條件,甘肅各地選擇坡耕地面積占比大,坡度5-15度、近村近路集中連片且正在耕種的坡耕地,加大高標準梯田建設力度,部門聯動,積極推廣農業蓄水保土技術,配套田間道路、排灌溝渠、水窖、蓄水池等措施,加強雨水集蓄利用。
董志塬位于慶陽市慶城縣南部、西峰區全部、寧縣和合水縣西部,塬面面積910平方公里,素有“隴東糧倉”之稱,但區域內受雨水侵蝕嚴重。“慶陽市全面融合扶貧、退耕還林口糧田、土地開發整理等重大工程,共完成投資21億元,治理水土流失3121平方公里。”慶陽市水保局局長劉勇說,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3萬平方公里,每年減少入黃泥沙6900萬噸,年入黃泥沙量首次降至1億噸以下。到“十四五”末,全市水土保持率達到55.31%,全市梯田累計達到800萬畝,在全省率先實現梯田化達標。
小流域治理見成效
山頂造林戴帽子,山坡興修梯田系帶子,山腰種草披褂子,溝底筑壩穿靴子。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甘肅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方面形成以上綜合系統治理模式,也是甘肅首創的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模式。在雨水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劇烈的黃土丘陵溝壑區,以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為引領,建成了一批高標準、免維護、高質量的淤地壩,推進水土保持提質增效。
“我們實施了祁連山淺山區生態治理項目,計劃在項目區發展生態特色產業,打造產業發展區和產業示范區,項目建成后,將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2%,林草覆蓋率提高到32.5%,有效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金昌市水務局局長張福清表示,金昌市實施了中國綠化基金會合作造林“螞蟻森林”項目,該項目主要在雙灣鎮北部荒漠區種植梭梭樹,“十四五”還將完成3.6萬畝“螞蟻森林”梭梭林種植,并建成高標準的防沙固沙示范林,有效控制風蝕沙化、荒漠化蔓延進程,提高區域性生態環境質量。
近年來,依托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甘肅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00平方公里,保護塬面578平方公里,除險加固病險淤地壩275座,共完成中央資金22.37億元,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5901個。截至目前,全省水土保持呈現出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進度最快、綜合效益最好、群眾受益最多的良好發展局面,全省水土保持改革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水土保持生態底色更加厚重。
按照甘肅水土流失治理相關規定,以400毫米降水量為界,低于400毫米的采取“封育保護+草灌”,在溝底或水分條件好的區域種植耐旱喬木。在大于400毫米地區實施喬灌草結合方式,積極開展生態恢復。結合地貌、土壤、氣候和技術條件適地適樹,科學選育人工造林樹草種,持續推進固溝保塬工程建設。
“四變”改革助力鄉村振興
在甘肅,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后,已經發揮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緩解,遏制了水土流失頻繁區域大面積生態危機的發生。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全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梯田、淤地壩、塬面保護等項目建設逐步推進,改善了農村人居生態環境。
“結合美麗中國建設,全省統籌規劃和實施機制創新,逐步推廣清潔小流域建設,探索黃河流域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朱建海說,多措并舉推動淤地壩工程安全責任和各項防汛措施的落實,確保淤地壩工程安全度汛。
面對黃土高原生態脆弱特點,甘肅正在積極探索淤地壩變水庫、變道路、變農田、變水溝“四變”改革和高標準淤地壩建設,探索開展市縣兩級項目法人管理制,整合年度水土保持資金,集中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打造一批樣板工程和亮點工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甘肅慶陽,這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模式,全方位打造隴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安全屏障,著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實現慶陽山清水秀自然生態目標。
劉勇表示,慶陽正在開展“一村萬樹”“再造一個子午嶺”等重點水土保持功能的項目,形成水保大生態“一臺戲”的大機制、大格局,為創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樣板區”和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甘谷縣走出了一條整流域治理、整片帶開發、多措施配套、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恢復之路。
隴南市將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充分發揮了水土保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這個夏季,隴原大地到處山青、水凈、岸綠、村美,昔日荒山變成了林場,坡地變梯田,各地發揮了水保示范基地的生態效益,實現了共享水土保持經濟生態紅利的目標。
相關新聞
- 2021-05-18我為群眾辦實事 | 發展鄉村旅游 助力鄉村振興
- 2021-05-18文化傳承讓武威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 2021-05-18結對共建 平涼郵儲攜手煙草專賣局(公司)為黨旗添彩
- 2021-05-18蘭州高新區街道開展幼兒托護點安全檢查工作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