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據有關專家考證,攻鼓子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上,四壩鎮一帶曾是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早在西漢以前,這里曾是潴野澤,海子遍布,水草豐美,許多游牧民族紛至沓來,在這里逐水草而居。少數民族素來驍勇善戰,能歌善舞。眾多少數民族匯聚一地時,樂舞更加發展興盛起來,在西涼樂舞中,鼓是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史書記載 :環行急蹴舞攻鼓。這便是攻鼓子的起源。2008年,涼州攻鼓子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屬傳統舞蹈類項目。

歷史淵源
據專家考證,涼州攻鼓子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頗有淵源。相傳,苗莊王年間,一支軍隊因戰斗節節失利,而被圍困于城寨之中,他們急中生智,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攻其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表演形式
傳統的攻鼓子一般由20人組成,兩人一對,五對一組,表演時陣法多變,舞步和諧,干凈利落,穩健大方。涼州攻鼓子表演時由大鼓指揮節奏和速度,舞蹈隊形變化復雜,場面調度多樣,動作剛勁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體。攻鼓子表演的陣形,有猛虎出山陣、雙將對斗陣、四門兜底陣、四方陣、四龍陣等十多個陣形,變化萬千,氣勢恢宏。舞者時而馬步對攻,時而振臂滑鼓,對攻時如龍騰虎躍,反攻時如紫燕曼剪,神情冷峻剛毅,步履沉穩矯健。其表演特點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即: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其雄健優美的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服裝特征
攻鼓子的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濃烈的西部特色。表演者裝束一般為黑衣白扣,下穿燈籠褲,頭戴黑幞帽,左右兩側插上野雉翎,帽兩邊綴以白色紙花,臉上涂脂擦粉,眉毛畫得粗黑且上翹,儼然是古代的武士。

名震西北
1957年,涼州攻鼓子在北京參加了中國民間文化表演活動,當時還在天安門和懷柔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了表演。1990年4月,甘肅電視臺拍攝電視藝術片《西部之舞》,攻鼓子作為重點節目被介紹到全國,之后,涼州攻鼓子聲名大振,被稱為西部鼓魂。先后參加了電視劇《怒劍笑狂沙》《八千里路云和月》及紀錄片《西部之舞》《望長城》的拍攝,并參加首屆中國絲綢之路節、中國藝術節、甘肅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中國海南島第八屆歡樂節開幕式等各種省內外大型文藝活動演出。1996年赴浙江金華市參加了在中國舉辦的第六屆群星藝術廣場舞大賽,獲銀獎 ;1997年參加在蘭州舉行的甘肅省首屆群星藝術大賽,榮獲金獎 ;2010年9月涼州攻鼓子赴山西大同市參加了中國民間文藝大賽,榮獲金獎。自1993年涼州區四壩鎮成立了攻鼓子藝術團以來,藝術團成員已發展到200多人,承接的大型演出就有30多場,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名 ;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名 ;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名。

相關新聞
- 2021-06-08蘭州市安寧區加強園林綠化為群眾打造休閑納涼好去處
- 2021-06-08蘭州博文科技學院招生計劃出爐
- 2021-06-08高考期間,白銀這家“網紅店”火了!
- 2021-06-08慶陽市多措并舉抓實安全防范工作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