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豬肉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和動物蛋白攝取來源,保障豬肉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關系群眾切身利益。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用,并根據形勢變化于2012年和2015年兩次進行修訂,形成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相關預案對于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緩解價格周期性波動、保障居民豬肉消費需要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農產品價格調控積累了經驗。
為更好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用,有效緩解生豬和豬肉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經國務院同意,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恢復到正常年份的97.6%,有關方面預計今年下半年生豬出欄量有望恢復到正常水平。隨著產能持續恢復,生豬和豬肉價格有望繼續向合理水平回歸。同時,生豬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以及生物安全防護水平較以往明顯提高。
《預案》深入貫徹關于“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會議精神,通過采取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制度、健全不同情形下響應措施及中央地方分級調控體系等多種方式,加快構建監測精準、預警及時、響應高效、運作規范的儲備調節機制,為豬肉市場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預案》圍繞促進監測預警、儲備調節、政策協同,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一是監測預警。主要是選取豬糧比價、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作為預警指標,區分過度下跌和過度上漲兩種情形,合理確定預警指標臨界值,并設立三級預警區間。二是儲備調節。主要是區分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并根據不同預警情形規定了收儲和投放等響應措施。三是政策協同。主要是進一步壓實地方主體責任,強化生產自給能力、冷鏈物流體系等方面的協同措施,夯實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基礎。
《預案》強調,要加強央地、部門、政企協同聯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強化經費保障,切實保障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良好運轉,更好實現穩定生豬生產供應和豬肉市場價格的目標。
相關新聞
- 2021-06-10神舟十二號整裝待發 3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3個月
- 2021-06-09擺脫土地財政過度依賴需實招硬招
- 2021-06-09豬肉價格持續下跌,肉制品“走”向何方?
- 2021-06-09山東: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整治延長至2021年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