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頻道 >> 省內經濟

武威2個項目晉級“國字號”非遺名片!

21-06-12 11:29 來源:武威文體廣電旅游 編輯:田洋

  甘肅15個項目晉級“國字號”非遺名片,認識一下!

  6月10日,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其中我市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項目入選。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

  國發〔202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現予公布。

  各地區、各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國務院

  2021年5月24日

  (此件公開發布)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

  (共計185項)

  甘肅7項

圖片

  甘州小調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

  產生于祁連山下、絲路古道的甘州小調是流傳于張掖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說唱藝術。甘州小調是深受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演唱形式,演唱時通常由樂隊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鄉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彈唱。特點是語言樸素、詼諧、滑稽、易于上口,富有鄉土氣息。

圖片
圖片
圖片

  兩當號子

  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

  兩當號子是兩當民歌中的一個獨特種類,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區的站兒巷、云屏、泰山、廣金等鄉鎮。兩當號子曲調優美高亢,音域寬廣,節奏明快,粗獷而極富變化,猶如咆哮的江河、颯爽的林濤,抑揚頓挫有致,一直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圖片
圖片
圖片

  隴西云陽板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

  云陽板舞蹈誕生于隴西,屬于民間團體舞蹈,據說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20世紀70年代有一段演出停滯的記載,20世紀80年代中期云陽板舞蹈又出現在廟會中,2011年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隴西云陽板舞傳承特征具有社會性和松散性,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前一月由隴西縣各村社自發組織,民間老藝人親自教授排練,自古至今無詳細的文字記載,傳承方式以心傳口授、言傳身教為主。

  隴西文化積淀深厚,云陽板舞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祈雨”是最原始云陽板表演的目的。在隴西四月八廟會的朝山表演活動中,云陽板舞蹈具有非常強烈的觀賞性。

圖片
圖片
圖片

  龍頭琴彈唱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

  瑪曲龍頭琴彈唱,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曲藝曲種,發源于瑪曲縣,是一種由藝人自彈自唱、即興填詞,集唱、彈、舞于一身的綜合性曲藝表演形式。

圖片
圖片
圖片

  拔河(萬人扯繩賽)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萬人扯繩賽是甘肅省臨潭縣群眾性的一項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實際是一種大型的拔河比賽,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舉行。該活動來源于明駐古洮州臨洮軍中強體之游戲。臨潭縣萬人扯繩賽,以其繩之最重、直徑最大、長度最長、人數最多而著名。該習俗體現了勞動人民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氣質,有凝聚民心、維系團結的作用。

圖片
圖片
圖片

  麻紙制作技藝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

  西和麻紙有千年的歷史,是一種小尺幅土產紙張,以枸樹皮為原料,歷經備料、蒸穰、碾穰、砸穰、淘穰、制漿、打撈、麻錢記數、上墻等72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被稱作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2017年,西和麻紙制作技藝被確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片
圖片
圖片

  龍神賽會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洮州民俗文化節”每年端午期間在臨潭縣新城鎮舉辦,民間稱為端午節龍神賽會。這也是目前臨潭縣范圍內規模最大、涉及地域最廣的廟會活動,其內容和形式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擁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這個將藏鄉風俗與江淮古風完美結合的民俗文化,始于十五世紀中葉,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圖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共計140項)

  甘肅8項

圖片
圖片

  寶卷(岷縣寶卷)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

  寶卷是由唐代的變文亦稱敦煌變文、宋代瓦舍中和尚的說經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文學形式,流傳于岷縣的寶卷有30多種,岷縣寶卷說唱的基本形式是散韻結合,散說部分一般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歷、結果等發展過程。韻文部分主要重復散說部分的故事。

圖片
圖片
圖片

  祝贊詞(肅北蒙古族祝贊詞)

  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祝贊詞”飽含著游牧民族集體精神的文學樣式,以多姿多彩的內容表達了草原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民族文學的獨特個性。

  “祝贊詞”在表現形式和語言風格上不同于一般民歌。民歌多是四行一節,重疊復沓,而“祝贊詞”則是一氣呵成,長短不拘。“祝贊詞”主要是追求口語的自然旋律,是一種有一定套式和吟誦曲調的自由詩。

圖片
圖片
圖片

  鍋莊舞(甘南鍋莊舞)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在甘肅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

  鍋莊舞分為用于大型活動的“大鍋莊舞”、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舞”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舞”等,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先慢后快,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

圖片
圖片
圖片

  曲子戲(民勤曲子戲)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

  民勤曲子戲又稱小曲戲,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明代中葉,興盛于清代和民國時期。民勤曲子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演唱,形成了其他戲曲不可替代的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質。

圖片
圖片
圖片

  藏族唐卡(天祝唐卡)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興起于松贊干布時期。天祝唐卡堪稱藏族的百科全書,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藏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托著藏族人民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圖片
圖片
圖片

  傳統面食制作技藝(蘭州牛肉面制作技藝)

  甘肅省蘭州市

  蘭州牛肉面起源于清嘉慶年間,創始人是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蘭州牛肉面是一道常見的面食,也是蘭州的傳統名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征,且色香味美,譽滿全國。

圖片
圖片
圖片

  中藥炮制技藝(岷縣當歸加工技藝)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

  甘肅岷縣是著名的“中國當歸之鄉”,岷縣當歸的傳統加工技藝,是岷縣的廣大人民群眾在對當歸加工過程中,進行摸索和提煉,從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科學有效、完備有序的當歸傳統加工技藝。

圖片
圖片
圖片

  元宵節(東山轉燈)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

  東山轉燈是舟曲縣東山鎮流傳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融入了燈火、音樂、舞蹈、說唱、剪紙、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集祈福、娛樂于一體,是東山厚重的文化積淀和璀璨的藝術結晶。東山轉燈2010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精彩推薦

  • 甘肅天水:櫻桃熟了 甘肅天水:櫻桃熟了
  • 臨夏市枹罕鎮:學史力行促發展,特色產業助增收 臨夏市枹罕鎮:學史力行促發展,特色產業助增收
  • 【網絡中國節·端午】酒泉肅州區:萬水千山“粽”是情 “鄰里守望”一家親 【網絡中國節·端午】酒泉肅州區:萬水千山“粽”是情 “鄰里守望”一家親
  • 豐收的喜悅——甘肅隴南夏收見聞 豐收的喜悅——甘肅隴南夏收見聞
  • 甘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八十三項 甘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八十三項
  • 迎“醉美端午” 在甘肅體驗八大主題游 迎“醉美端午” 在甘肅體驗八大主題游
  • 【青山綠水】酒泉敦煌市: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永葆天藍地綠水清 【青山綠水】酒泉敦煌市: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永葆天藍地綠水清
  • 2021年蘭州市公共交通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啟動 2021年蘭州市公共交通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啟動

關注我們

中國甘肅網微博
中國甘肅網微信
甘肅頭條下載
微博甘肅

即時播報

1   【長圖】“數”說甘肅疫苗接種
2   迎“醉美端午” 在甘肅體驗八大主題游
3   宕昌縣:聚焦民生熱點為民辦實事累計千
4   黨史學習教育 | 酒泉敦煌市:把黨史學
5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切實把實事
6   【短視頻】(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7   【短視頻】沿著高速看中國|甘肅定西、
8   【短視頻】沿著高速看中國|甘肅:奮戰
9   【短視頻】沿著高速看中國|甘肅蘭州:
10   甘肅天水:櫻桃熟了
11   臨夏市枹罕鎮:學史力行促發展,特色產
12   紅色熱土·會寧精神大型秦腔現代戲《一
13   天水甘谷警方幫助失散28載父子終團圓
14   【網絡中國節·端午】酒泉肅州區:萬水
15   豐收的喜悅——甘肅隴南夏收見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