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新聞 >> 省內經濟

北風南韻!武威市“國字號”非遺名片之民勤曲子戲

2021-06-16 17:42 來源:中國甘肅網

  本網記者 張振國 通訊員 李軍 文/圖

  近日,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其中武威市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項目入選,成為武威市兩張新的“國字號”非遺名片。

  記者對民勤縣文化、旅游部門就民勤曲子戲進行了采訪。據介紹,民勤曲子戲是流行于武威市民勤縣城鄉及西北部分地區的曲牌體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勤縣是隴上有名的“文化之鄉”,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因“俗樸風淳,人民勤勞”而得名。

  民勤曲子戲是與其他各地曲子戲完全不同的流派。《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載:“民勤曲子戲雖稱曲子戲,與甘肅東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帶流行的曲子戲,實非一脈。民勤縣明代是流放移民的地區之一,移民帶入江南及山、陜一帶的民歌、民樂;民勤與內蒙交界,來往不斷,又逐漸傳入內蒙民歌西調。這些江南、山陜民歌,內蒙西調與當地民歌、小調相融匯,就形成了民勤曲子的特殊風格。”

  民勤曲子戲最初的表現形式是由當地民間藝人以坐唱形式表演的小曲,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明代中葉,興盛于清代和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在民勤及西北地區廣泛傳承演唱。1956年,甘肅省舉辦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民勤曲子戲《雙放牛》赴蘭州演出。20世紀80年代,民勤全縣到處演唱小曲戲,一時盛況空前。2008年,民勤曲子戲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黃河戲話·隴上行歌》中播出。

  民勤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環境,導致民勤成為“雙向”移民區,大批民勤人向外遷移,也使得民勤曲子戲在明代中葉開始就伴隨著大量移民,向外流傳。明成化至正德年間,流傳演唱于民勤、武威等河西地區和內蒙古阿拉善、包頭、額濟納等地及鹽池(今屬寧夏)。清雍正年間,流傳到了新疆。清中葉到民國時期,流傳到內蒙古臨河、杭錦后旗,新疆東疆、北疆地區,青海西寧,寧夏銀川等地。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流傳到內蒙古河套地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這些地區的曲子戲特別是甘肅河西地區曲子戲和新疆曲子戲的形成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民勤曲子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演唱,形成了其他戲曲不可替代的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質。

  民勤曲子戲的劇目豐富獨特,知道戲名的有460多種,先后記錄到的有上百種,其中《二瓜子吆車》等多種屬獨有劇目。現藏于甘肅省圖書館的民國時期潘富堂手抄本,已修復的40多種很多為民勤小曲戲獨有劇目。內容多以懲惡揚善、規勸孝道為主,寓教于樂、寓理于情,既詮釋歷史、反映現實和民俗風情,又傳播社會經驗、講述人生哲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趨向,生動傳遞著中華民族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民勤曲子戲的唱腔由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調”有甜、苦音之分,有二曲調、四曲調等八種,“腔”有硬、軟音之分,有三腔、慢腔等十二種,俗稱“八調十二腔”。唱腔屬曲牌聯腔體,曲調豐富,有100多種曲牌。唱腔優美動聽,道白唱詞使用民勤方言,詼諧通俗,親切感人。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嗓),獨特之處是有些唱腔的結尾或中間部分采用“接聲”(即幫腔)的處理方式,可達到特殊的演唱效果。

  民勤曲子戲的服裝有邊塞民族融合特色。化妝獨特,旦角常戴“古裝樓”發式,線尾子頭飾后垂黑色絲絳,長可及地,顯得端莊飄逸,是其一大特色。

  民勤曲子戲的表演風格獨特,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載歌載舞,集唱、念、做、舞為一體的戲曲化綜合表演形式。表演帶有地蹦子秧歌特色,演唱時男角手持“鵝毛扇”或“引路棍”,蹦蹦跳跳,跳得歡,滑稽自然;女角善用彩扇、手帕等小道具做戲,走十字步,扭動著演唱,搖搖擺擺,走的飄,俊美飄逸。故又稱“地蹦子”戲、“秧歌小曲子”。有彩扇功、手帕功、摹聲、假嗓、十字步、碎步、蹉步、抖肩、頂燈、矮子功等表演技巧。

  民勤曲子戲風格活潑,是當地群眾最為喜愛的民間藝術。每逢演出,街頭巷尾、莊戶院落都是舞臺;唱的唱、拉的拉、彈的彈,一人演唱,數人幫腔,各顯神通,笑聲掌聲喝彩聲,場面非常熱鬧,實乃城鄉百姓樂事。

  民勤曲子戲獨具特色,遺產豐富,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因其獨特的藝術特質而被戲曲專家贊譽“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區”“融北方小曲的蒼涼剛健與南方小曲的柔美俏麗于一身”,是集民間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諸多元素于一身的綜合戲曲藝術。它的起源、發展、成熟和傳承、衰微、復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地方戲曲的發展歷史,是中國西北地方戲曲的“活化石”。

  民勤曲子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武威市兩張新的“國字號”非遺名片之一。不僅對于補充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傳統戲劇方面的完整性,完善中國戲劇體系,研究南北地方戲曲融合有著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且對于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存,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讓歷史文化活起來”助推武威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本網原創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