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手“穩豬價”應保持政策連續性
豬肉價格仍處于下行通道,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監測顯示,2021年6月上旬與5月下旬相比,25種產品價格上漲,22種下降,3種持平。其中生豬(外三元)本期價格為15.8元/千克,環比下降11.2%。有關部門正在密集出手穩豬價、穩市場。(6月16日《經濟參考報》)
在2019年豬肉價格達到峰值以后,隨著各地密集出臺的穩豬價、穩生豬生產措施的后續效應顯現,生豬價格從穩步下降轉變到較大幅度下滑。當前,隨著生豬生產的不斷恢復和增長,投入到市場上的豬肉數量越來越多,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豬肉價格依然處于下行通道。
從統計情況看,與年初相比,行業頭部企業如溫氏股份、新希望和正邦科技在5月份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71%、91%、76%,已對企業的盈利帶來了極大的考驗。其他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規模效應,成本壓力將會更大,價格持續走低則虧損程度就越嚴重,不利于企業的正常和健康發展。
從2006年至今,國內先后經歷了四輪豬周期,都是在供需關系的支配下導致豬肉價格大漲大落。一方面,受環境保護、非洲豬瘟等因素的疊加,加上上個虧損周期的到來,包括頭部企業在內的生豬行業紛紛減產,供大于求的關系逆轉為供小于求,市場上的豬肉投入量越來越小,已遠遠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在此情況下價格就會應勢而漲。
另一方面,豬肉價格維系民生,其價格的波動幅度與頻率關系到民生痛點,對整個物價漲跌也具有牽引作用??紤]到豬肉價格對于整體物價的貢獻率,穩豬價某種意義上就是在穩物價。為了激活生豬生產的積極性,實現供求關系的相對平衡,各種政策就應勢而生并不斷疊加,比如在開辦豬場的準入門檻上有所降低,取消了生豬養殖規模的限定,鼓勵養殖戶擴大生豬的養殖數量、范圍。加大針對具有規模的養豬場的補貼力度,給予土地、稅收、信貸方面的政策傾斜,豬肉產能穩步提升并出現了階段性的“過剩”。
在此情況下,給擴大的產能找一個出路,實現供需關系的相對平衡至關重要,既符合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又符合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短期措施是強化豬肉儲備調節能力,啟動收儲以托住市場。
在此基礎上,應充分運用信息平臺的功能,實行“全國一盤棋”的思維,通過供需關系的評估與預判,既要發揮發改、財政、農業、商務、市監等部門的整體銜接與協調機制,實現政策措施的一體化,又要在實現政策微調的基礎上確保連續性,避免過快轉變轉向至全盤否定,造成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據報道,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很多地方基于環保因素又在粗暴地關閉豬場了。
豬肉生產屬于農業種養范疇,受農業周期固有規律的影響,很難完全杜絕大漲大落的周期循環。如果再加上政策的轉換過快,變化太大,就會加劇豬周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方面的教訓很多,需要政策杠桿的運用不斷改善和優化。
隨著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信息的共建共用共享機制的不斷完善,實現對生豬及豬肉價格“調高”與“調低”并重,確保豬肉價格在一個合理區間內完全可行。關鍵在于要實現整體規范和標準化生產,建立補償的長效機制,實現生豬市場更加成熟、穩重和透明。
相關新聞
- 2021-06-17出手“穩豬價”應保持政策連續性
- 2021-06-17國家發改委:市場投機炒作開始降溫 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回落
- 2021-06-16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大幕拉開
- 2021-06-165月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5萬億元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