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頻道 >> 省內經濟

建行:以新金融為引領 良性互動貢獻聯盟力量

21-06-29 17:53 來源:中國甘肅網 編輯:田洋

  新金融是基于金融科技之上的金融的新業態、新模式,以及由此帶來的管理、文化和理念的創新。聯盟冠以新金融之名,就是要以新金融為引領,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技術創新,探索和實踐產教融合與之相結合的方式和路徑。

  建行金融聯盟將繼續助力打通人才孤島、技術孤島等壁壘,從全場景、全產業鏈角度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協作,促進高校與企業的融合、金融與人才的融合、科技與經濟的融合、研究與應用的融合,在新金融、新人才、新產教三個方面做出新的特色和成果,為教育、金融和產業有機結合、良性互動貢獻聯盟力量。

  論道新金融,關鍵在于深刻領會“什么是新金融”“怎么做好新金融”“新金融與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的聯系”等問題,從認識層面上統一各方對新金融的理解,并加強對其內涵和意義的掌握。聯盟籌劃舉辦新金融主題論壇、主題征文、相關研討等,邀請業內專家等社會各界縱談新金融,從理論方面論證新金融的定位和作為,從實踐方面論證新金融與新時代新經濟要求相適應,并借助主流媒體等平臺傳播聲音、傳遞觀點,進行分享交流。

  聯盟計劃在《現代商業銀行導刊》等刊物設置專欄,邀請各界人士發表觀點,共同關注新金融帶來的產教融合發展新機遇,并在聯盟公眾號定期推送新金融相關文章,加強互動。聯盟將重點研究梳理高校、研究機構、主流媒體等對新金融的看法和解讀,整理匯編后在聯盟內外部交流。通過論道新金融,聯盟將進一步把握新金融的精髓,以及新金融服務產教融合的根脈,推動各單位在共同的愿景和目標下,承擔起構建新金融生態的社會責任。

  踐行新金融

  踐行新金融,就是要在產教融合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新金融的邏輯、特質、優勢、作用,解決痛點、賦能社會、服務民生。聯盟各單位將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發展,以行業企業創新需求為引領,貫通產業應用、人才供給各環節,使融合共同體成為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

  以新金融為導向,聯盟將繼續秉持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理念,進一步推動各種資源要素互相轉化、互相支撐,形成良性互動的全新生態體系。繼續加強產教融合創新實驗室建設,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營造良好的使用環境,助力打通資源壁壘,打造數字化生產要素跨界流動的共享平臺。進一步提升產、學、研對接服務水平,發揮各單位資源優勢,打造“金融+科技+產業+教育”綜合孵化生態,推動科研創新出成果、應用轉化出實效。

  發揮“金智惠民”工程長效賦能作用,促進內外鏈接,涵養公益生態,堅持以新金融公益培訓服務社會為主線,深化融智賦能。計劃截至2021年底,累計培訓超450萬人次,持續提升“金智惠民”教育培訓效果與賦能服務能力。

  聚焦社會痛點難點,在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以及鄉村振興、綠色信貸等領域持續發力,以“共贏思維”和“利他情懷”為社會大眾提供多元化服務。

  暢想新金融

  暢想新金融,是對新金融內涵外延的進一步探索和展望,通過對“踐行新金融”的復盤梳理,實現對“論道新金融”的更新迭代,進而推動聯盟產教融合各項工作邁向縱深。

  聯盟將定期舉辦秘書長交流活動、片區交流活動、定向調研、聯盟金點子征集等活動,傾聽各方對新金融與聯盟工作深度結合的意見建議,廣開言路、廣納良計。聯盟將邀請內外部專家,以專業根基和前瞻視角,用無界、跨界思維設計出新金融的更多可能。通過完善專家智庫,提升聯盟學術水準和研究實力。

  聯盟將放眼產教融合長遠,謀思新金融更大作用,探索如何在聯盟層面使新金融得其所用、用其所值,變“從動式”服務為“能動式”融合,輻射更大范圍、更廣群體,開拓聯盟新領域、探索聯盟新思路、創造聯盟新未來。新人才,源自于聯盟的內生動力,它既是促進聯盟生態良性循環的必要條件,也是聯盟對時代呼喚和社會期待的回應與關切。挖掘新人才、培養新人才、輸送新人才,正是人力資源轉化為價值創造的必經之路。

  深化萬名學子下鄉實踐

  針對鄉村教育短板和院校學子需求,在教育部、團中央指導下,繼續開展萬名學子下鄉實踐活動。重點聚焦鄉村教育主題,開展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城鄉師生交流活動、社會調查等,探索建立黨建引領、項目帶動、基地保障長效機制,提升社會實踐活動覆蓋面和針對性。在活動中評選表彰優秀實踐生,跟蹤關注,加強后續培養。

  開展鄉村振興教育計劃

  探索打造覆蓋“幼小階段-青少年階段-成長成才-就業創業”鄉村學子教育成長全鏈條扶助體系,以金融智慧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通過高校學子下鄉支教、開設“鄉村云課堂”、開展鄉村中小學生“走村進鎮”體驗、“守望鄉村”公益捐贈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校制課,為鄉村教育振興訂制聯盟計劃,挖掘鄉村振興生力軍。

  開展系列“科技營”活動

  探索研究開展面向各年齡段學生的系列“科技營”活動,從源頭上發現和挖掘人才。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技體驗營,致力于培養孩子們的科學夢想,種下熱愛科學的種子;面向高中生的科技探索營,致力于激發青少年的科學夢想,引導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面向大學生、研究生的科技創新營,致力于選拔孕育原創性成果的大學生入營,由專家開展科創成果孵化輔導工作,挖掘具備前瞻視野的創新人才。

  推動資格認證項目

  開展“新金融•新職業”體系建設,研究健全職業資格認證課程體系、教學標準與規范流程,推廣“金融科技師”“數據分析師”“金融理財師”“銀行案例師”“金融慈善顧問”等資格認證培訓,推動跨行業、多領域資格認證協同發展,培育“職業·學習者港灣”“數據·公益云課堂”品牌,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擬聯合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北京大學案例中心等單位,探索“銀行案例師”等證書試點認證。該項目將在前期專業積累和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銀行案例開發的理論基礎、實踐路徑以及教學操作流程與授課規范等,會同案例專家學者共同籌建“銀行案例產教聯盟”。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建設銀行擬聯合深港高校及外部慈善機構專家,打造金融慈善顧問人才培養項目,探索“金融慈善顧問”認證,培養一支既能回應客戶慈善訴求又能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復合型人才,將傳統公益慈善顧問與財富管理顧問相結合,同時賦能公益慈善行業從業人員,普及金融專業知識,提升公益慈善行業金融素養,以“慈善+金融”匯聚向上向善力量。

  中國銀行業協會、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中國建設銀行等聯盟成員單位將深化實施“金融科技師”認證項目。同時由建行牽頭,借助數據展現、案例研究、定性分析、專家研討等多種形式構建理論基礎,探索開啟“普惠金融師”“住房金融師”項目研發、孵化與試點。

  聯合培養新金融復合型人才

  以推廣金融科技“菁英班”銀校合作專業學科培養項目為抓手,繼續推進學科專業點共建,將職業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納入專業學科體系,聯合制定產教融合訂制式培養計劃,聯合開發專業課程標準及配套教材,聯合培養新金融復合型人才。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西安交通大學擬與建信金科公司協同培養全日制雙證軟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主動對接金融科技人才培養需求。雙方已共同制定《金融科技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案》,并揭牌成立校企聯合工作室。首批招生擬于今年啟動,下一步將具體推進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實習實訓等工作。

  中國建設銀行、西南大學、重慶工商大學等聯盟成員單位擬聯合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院校開展“新金融人才項目”,構建集人才培養、雙師型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實踐、學生創新創業、金融科技創新于一體的“產、學、研、轉、創、用”的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滿足新金融發展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

  聯盟成員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建設銀行擬合作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響應國家軟件發展戰略。軟件學院的建設將重點圍繞金融科技人才培養、金融科技戰略實施和雙方優勢發揮展開,后續將根據申報進展,細化完善具體實施方案,在金融大數據、區塊鏈金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強合作。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擬合作打造“現代金融研修項目”,創新搭建深層次、多渠道、全方位互聯互通的場景生態,設計“以新金融的角度解讀國家戰略布局、自貿區發展”等理論課程,開展高新企業深度參訪交流等行動教學,培養能適應復雜局面、凝聚團隊活力、規避風險困境和引領創新發展的新金融復合型人才。

  聯盟成員單位南開大學、中國建設銀行擬聯合開設“智能銀行管理”專業碩士班,推動新金融實踐在高校專業設置和實戰型人才培養的落實落地,強化“建行-南開系統性風險研究中心”的平臺優勢和作用,發揮南開大學雙一流學科優勢和建行實戰管理經驗、新金融理論實踐優勢,定制有雙方特色的新金融復合型人才教學實踐計劃,學生可同時參加建行科研項目和實習實訓項目,畢業后快速投入工作實踐,實現應用型人才靶向培養。

  助力人才實踐成長

  繼續聯合各方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職業技能競賽訓練場地等,為在校生參加實習實訓提供更多渠道。完善突出實效的實習實訓機制,為實習生配備專門導師,開展實習培訓指導,加速知識傳遞與技能培養,研究引入考核機制,多角度全方位評價學生實習實訓表現。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駐點服務、數據分析、研發支持、體驗測評等實習實踐崗位,讓實訓基地切實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行業發展需要的新金融人才。

  聯盟擬在全國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蘇州獨墅湖新設“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特色產業實習基地”,促進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和新金融人才綜合素養提升,重點服務區域內31所中外知名院校、10萬名在校生。聯盟擬按照“一縣一策”拓展思路,在重慶市建設一批“地域差異化、產業特色化”的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如在奉節建設臍橙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圍繞“智慧農業•數字鄉村”主題,聯合開展課題研修、新農人培訓輔導、學生實習實訓等項目。

  完善“雙師型導師”機制建設

  支持院校和企業“雙師型導師”培養,推動開展實踐進修、跟崗訪學、主題教研等活動,建立企業、學校及導師、學生之間的橋梁,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元一體的協同培養模式,提升“雙師型”導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雙師型導師”機制建設實施“三步走”計劃。一是引入院校資源。通過開展聯合培訓特色項目,積極引入院校優質教育資源,參與產教融合戰略推進項目的教學、教研、實踐等工作。二是選拔企業骨干。從企業中選拔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良好、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骨干,推薦至合作院校參與實踐指導、專業培訓等工作。三是開展雙向交流。依托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雙師型導師”團隊交流研討,促進企業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環節,深化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西安交通大學擬與西交利物浦大學等合作,完善金融科技、金融保險師資隊伍建設。一是選拔推薦行內專家成為合作高校兼職師資,助力開展聯合育人項目。二是組織高校學科帶頭人與行內業務骨干合作開發。

  金融科技、金融保險專業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雙師型”團隊交流研討。三是組織有潛力的“雙師型”教師參與雙方開展的實踐活動,以師徒模式進行跟崗學習和實踐,提升“雙師型導師”實踐教學與管理組織等能力。聯盟計劃通過系統性的設計和實戰演練,遴選企業員工在模擬艙訓練營進行全面升級,提升綜合能力,輸送至業務一線。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建設銀行擬借助高校科研團隊和第三方科技公司的專業力量,開展銀行經營管理模擬艙訓練營項目。模擬艙將通過整合業務模塊、優化指標參數、增加技術支持工具包、豐富中后臺管理功能、復盤危機事件處理等,提升銀行管理人員戰略落地能力。結營后的參訓者將輸送到業務一線。

  新產教,是對傳統產教供需對接模式淬煉磨制之后的新突破,既遵循發展邏輯,又突破想象邊界。尤其是當金融、教育與技術、產業、社會服務等緊密融合時,將進一步提升產學研對接服務水平和創新孵化水平,實現資源配置的更高效率。

  開發課程教材資源

  共同參與國家“金課”建設計劃,實施專業教材提升行動,由聯盟高校提供智力支持,聯盟企業單位提供實務案例及實踐成果,推動教學創新向縱深發展。同時依托“金智惠民”工程,共同推出和上線一批慕課,為社會大眾提供現代金融知識、金融理念的普及教育。

  共享線上數字資源

  組建數字學習聯盟,推動聯盟成員單位逐步開放和豐富數據資源、技術資源,建立健全聯盟“有所求、有所給、有所享、有所用”的學習資源共享機制,逐步形成互通互聯、協同共生的數字學習平臺體系。一是實現優質課程線上共享,打造聯盟精品課程資源庫;二是實現在校學生實踐資源共享,支持學生就職就業、入職成長;三是實現特色項目共享,促成教育資源、企業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融合。

  創新資源融合新模式

  以共建學院為藍本,創新開展更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加速優勢互補。一是優化完善教研中心模式,以服務惠民教育、員工培訓、學生聯合培養、產學研協同創新、高端智庫建設等為目標,為產學研深入發展提供科學指導。二是推動聯盟高校發揮其在專業領域的智力資源優勢,深度參與企業員工教學體系建設,承擔重點培訓項目的設計和組織實施任務,并進一步為產研雙方提供綜合型、互動型的產學研實踐平臺。

  聯盟成員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共建信用風險管理教研中心,計劃近期正式揭牌并組織召開開題報告會,緊密圍繞課題研究、培養風險管理人才等任務,積極對接相關機構,發揮紐帶作用,推動項目合作。

  打造創新創業孵化平臺

  持續支持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馬拉松大賽等相關活動,提供輔導培訓、金融投資、展覽展示、市場對接等服務,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弘揚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探索設立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基金,一方面支持聯盟成員單位科技創新,為人才培養注入資金力量;另一方面為新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大學生雙創等相關方向的產教融合項目提供全鏈條、多渠道、全周期、多形態的投融資體系支持。

  聯盟成員單位廈門大學、中國建設銀行擬探索設立“國家科技發展/孵化基金”,針對廈門大學國家科技園園區建設和高新潛力企業提供顧問式服務及融資支持,利用資源優勢,推動新興產業孵化落地。

  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建設銀行擬與之江實驗室聯合組建創新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流入,支持之江實驗室基礎性、前沿性研究項目。

  加強高科技的引入和使用,促進數字化建設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專利技術的應用推廣、科技人才的有效利用,解決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等科研痛點。同時積極探索“科技+教育”落地的應用場景,順應數字時代發展趨勢,服務數字化經營發展。

  設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

  打造開放共享、統一高效、覆蓋目標客群的產教融合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傳遞產教融合政策理論、研究報告、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等前沿動向。同時,在持續做優聯盟公眾號、聯盟簡報基礎上,開發聯盟資訊共享功能模塊,形成聯盟信息共享矩陣,將聯盟單位產教融合動態、聯盟最新成果和優秀實踐案例等進行系統化整合,進一步豐富聯盟單位溝通交流和合作對接渠道,加強聯盟對外展示,提升聯盟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以產教融合課題研究、科研孵化為著力點,設計聯盟科研供需對接服務平臺。統一發布和開放科研課題、咨詢服務和研發合作項目,定期對接各方現實需求,確立攻關方向和課題主題,提升科研實效。

  探索搭建“新金融、高科技”撮合平臺,可發布科研成果、科技產品、專利轉讓等信息,更好服務企業科技創新和融資需要、服務高校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轉化需要。

  打造高效、實用、科學、規范的產教融合實踐項目組織管理平臺,助力新金融人才培養工作。設想提供實踐項目發起、項目維護、項目互動及項目總結等功能,更好地將項目經驗轉化為項目優化方案,為項目動態優化調整提供有力工具。

  新金融人才產教融合聯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新金融、新人才、新產教三者之間的相輔相成、合力而為、相互促進,基于所有聯盟單位的鼎力支持和建言獻策。融通四海,合納百川,在共書產教融合大文章的第三個年頭,聯盟定將在各方關注、關心、關切下,繪就更多精心、精華和精彩。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精彩推薦

  • 甘肅省法院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大會 甘肅省法院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大會
  • 甘肅首個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在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 甘肅首個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在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
  • 獻禮建黨百年 甘肅舉行《蘭州通史》首發儀式 獻禮建黨百年 甘肅舉行《蘭州通史》首發儀式
  • 瓜州:小小公益崗鋪就致富路 瓜州:小小公益崗鋪就致富路
  • 瓜州:念好“養牛經”奔上小康路 瓜州:念好“養牛經”奔上小康路
  • 瓜州:“蜜瓜事業”鋪就致富路 瓜州:“蜜瓜事業”鋪就致富路
  • 臨澤:全面提升城市“顏值” 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臨澤:全面提升城市“顏值” 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 臨澤:流沙河景區開啟最美模式笑迎八方客 臨澤:流沙河景區開啟最美模式笑迎八方客

關注我們

中國甘肅網微博
中國甘肅網微信
甘肅頭條下載
微博甘肅

即時播報

1   【專題】2020年甘肅省第四批最美人物
2   高臺縣西苑幼兒園功能室建設及設施設備
3   甘肅省公安廳治安特種行業信息管理系統
4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身熱斷層掃(TTM)
5   白銀市教育局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
6   蘭州公安民警創作的書籍《因為熱愛》出
7   甘肅省法院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8   甘肅首個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在蘭州職
9   獻禮建黨百年 甘肅舉行《蘭州通史》首
10   定西市舉行“千校萬人唱紅歌”慶祝中國
11   永昌:突出“五個高位”推動黨史學習教
12   瓜州:小小公益崗鋪就致富路
13   山丹:多舉措破除企業發展“壁壘”
14   瓜州:念好“養牛經”奔上小康路
15   山丹牛婧娥:扎根芳香泥土 青春滿載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