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一中 王璞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此為從軍為將、保家衛國的使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為為人師表、授業解惑的使命。當今時代,我們推崇使命、贊揚使命、踐行使命。也許我們心中早已埋下這樣的種子:使命所向,意志所達。
遙望過去,我看到蘇武出使匈奴,被囚于北海牧羊,雪域蒼茫,稟實不至,他便掘野鼠、去草實、嚙冰雪,衛律承諾的榮華富貴、李陵痛斥的君王寡恩,都絲毫未能將他動搖,終于,他歷盡艱辛重返故園,去時意氣風發,歸來滿頭霜華。蘇武心懷著對漢君的使命,在那窮僻之地熬過了十九個冬夏。放眼今朝,我看到鐘南山院士再度披掛出征抗擊疫情,時光在這一刻似乎凝固停滯。17年前的他,面對非典只手挽狂瀾;17年后的他,無畏艱險國士更無雙。榮譽與安逸任他隨手拂落,誰又能想到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已年近耄耋。正是因為心懷使命,我們才能砥礪而行,在巉巖似槊荊棘叢生的前路不懈探索,攻堅克難,闖關奪隘。我們也才有勇氣笑著說一聲:“雖千萬人,吾往矣。”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在忘卻使命的沖擊下灰飛煙滅,又有多少堅如磐石的帝王基業在背離初心的滌蕩下土崩瓦解。天王洪秀全揭竿而起,不過數年便奪取清廷大片江山,但他很快忘記了自己“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誓言,專注于爾虞我詐的權力斗爭,曾經叱咤風云的絕世政權轉瞬覆滅。安樂公劉禪,寵幸佞臣,沉湎于聲色犬馬的享樂之中,背離了先主復興漢室的宏圖大志,縱然諸葛亮、姜維等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力回天,蜀漢政權不過二世而亡。倘若背離了初心和使命,國家的興盛應向何處尋覓?民族的繁榮又將從何處而談起?
中華民族曾飽受磨難,也曾歷經彷徨,但那世代相傳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血脈中。我們牢記使命,日寇的鐵蹄未能奴役我們,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但求同疆;我們踐行使命,1998年的特大洪水未能沖垮我們、2008年的汶川地震未能震垮我們,數萬官兵前仆后繼、奮戰一線;我們高歌使命,霸權主義、分裂主義的呼聲未能嚇倒我們:“一帶一路”、參與維和,以及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所展現的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擔當,讓全世界為之嘆服。如今,嫦娥升空、蛟龍入海、高鐵飛馳,港珠澳大橋在萬眾矚目中橫空出世,屠呦呦斬獲諾貝爾醫學獎……無數看得見看不見的中華兒女都在用實際行動證明:使命所向,意志所達。
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使命,在前行路上從未離我們遠去,只是時代的話題應當具有時代的意義。我輩雖為少年,但生而逢時,生而當時。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少年強則國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舍我其誰!我們理應肩負起使命的重托,為天地立命,鑄牢精神之鈣;為生民立心,心系百姓疾苦;為往圣繼絕學,傳承中華文明;為萬世開太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天縱英才出我輩!使命所向,意志所達,無人可傾軋!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