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感觸最深的是有一年暑假去北京,被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所震撼。從此,愛國情懷在我的內心生根發芽,隨著學習經歷與成長的不斷增加,愛國情懷在厚植中逐步滲入血液。戌邊英雄陳紅軍、祁寶發、肖思遠、王焯冉,還有19歲的同齡人陳祥榕的動人故事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誓死捍衛國家安全,是當代軍人的擔當。我的同齡人在面對眾敵沒有絲毫的退縮,他以并不魁梧的身軀抵擋著侵犯,他們的的事跡振聾發聵,今年清明前我手捧鮮花,前往蘭州市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在我成長的每一個過程中,少不了聽爸爸絮叨太姥姥、太姥爺、爺爺等發生在我們家人身上的共產黨員故事。尤其是我和爸爸整理爺爺遺物時,發現了爺爺修撰整理的家譜,爺爺的經歷和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吸引了我。我曾一口氣讀完了爺爺的故事,被爺爺的經歷深深感染了。記得他在家譜中說:“十四歲時,父母均已離世,剩下我和三個妹妹與一個2歲的弟弟,1958年參加工作,是黨讓我和弟弟妹妹們活了下來……”看到這些,我潸然淚下,終于明白了爺爺這一代人。爺爺不僅僅是一個鄉上的黨委書記這么簡單,他身上肩負著共產黨人的時代使命。
我曾對黨的認識不夠深入,但通過爺爺寫進家譜的故事才終于明白了太姥姥、太姥爺、爺爺及父親所經歷的生活。加深了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理解。社會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一代代人經過艱苦奮斗,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由此,我產生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想法。
太姥姥生于1919年,甘肅慶陽寧縣人,曾被群眾推選為寧縣第一屆黨代會黨代表和婦女主任。父親12歲前是在太姥姥家長大,對太姥姥的感情盛于對爺爺奶奶的親情,每次拉起家常,總是提起自己的姥姥。他說:雖然是個“小腳”老太太,但她思想先進,1949年前就和太姥爺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了。后來通過文學作品,才終于讀懂了這一代人所經歷的艱苦歲月。太姥姥不甘只當個“屋里人”,整天圍著鍋臺轉。她是那個年代的女強人,帶領村里人發起解放婦女運動,參與土改、參加村里組織的掃盲班,不斷追求進步。率先反對包辦婚姻,在當地也是爭取婦女婚姻自由的領頭人。還鼓勵婦女同胞一起加入生產勞動的先行者,在那個年代帶領婦女和男社員一起開展大生產競賽。風里來,雨里去, “三寸金蓮”經常磨出血泡,父親說太姥姥的堅強,他都不忍目睹。通過爸爸的描述我才明白了封建社會對婦女身心與肢體的殘害之深,是黨把她們從受封建社會毒害的深淵中解救出來的。
爺爺生于1940年,曾因學習成績優異考入中師,上了一年學后因父母相繼離世,被迫輟學,回村當了會計。相繼在信用社、人民公社、縣上就職。從我記事起爺爺就已退休,但爺爺實屬“退休不退志,離崗不離黨”,退休后的爺爺還堅持每天必做三件事:一是看新聞聯播,關注國家大事;二是關心村子的發展,經常開展文化活動,撰寫對聯、村史等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鄉鄰;三是關心農事和飼養,爺爺作為鄉干部在北京農學院上學一年,我能選擇農大和獸醫專業與爺爺對農口專業的熟知不無關系。印象中的爺爺為人和善、酷愛讀書,樸素節儉,經常穿一身洗得發白的衣服,單從衣著來看一點不像干部。他說:“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都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換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節儉,要珍惜幸福生活,飲水思源……!”。
爺爺說起這些時,眼神里透著堅定。
爸爸生于1971,在一所大專院校供職。他經常為工作加班加點,周六、周日電話一響,隨叫隨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守護著共產黨員的初心,踐行“教書育人、育德育心”的使命。每天6點鐘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學習強國APP,邊快走,邊聽新聞,既完學習也鍛煉了身體。聽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心中有光,何懼路長”。主要從事的是工會和為離退休老干部服務方面的工作,不是慰問就是關心群眾的事,把黨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及時傳遞給困難群眾,用同事的話說:“是學校教職工的貼心人”。我常聽他講到自己一路走來,工作過的學校、經歷過的人和事、遇到的挫折和磨難,既是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對我的囑托,更是他對自己經歷的梳理、提升與激勵。他總是干一行愛一行,無論是在招生就業崗位上、還是理論宣傳崗位上,都能盡職盡責;媽媽說:爸爸是咱們家“工作典范”;爸爸也經常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要想秉公做事,就得管住嘴,管住手,不多吃,不多占……。
這是我們家的第三代共產黨員。
我,生于2001,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加入中國共產黨!
小時候,爸爸摸著我的腦袋說:“先做好少先隊員、入了團,向黨看齊”。大一時,我迫不及待且飽含深情的寫了一份入黨申請書,鄭重其事遞交給學院黨支部。通過我不斷努力,在今年建黨100周年來臨之際,我面向黨旗舉莊嚴地宣誓,我終于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向黨旗宣誓的那一刻,我曾暗暗地再三告誡自己,在今后任何時候要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認真續寫我們家黨員的故事。賡續紅色基因,自覺嚴格要求自己,事事留心、事事用心、嚴于律己、踏實勤懇的做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員。
通過不斷地挖掘我們家幾代人紅色基因的傳承,從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中,加深了我對黨的認識與理解。清晰了我們一代人、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我們的紅色基因在默默的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傳承與提升。正應了學史可以明理,學史可以增信,學史可以崇德,學史可以力行。(甘肅農業大學19動醫3班 雒明陽)
相關新聞
- 2021-09-01方大炭素:嚴防疫情穩步推進項目建設
- 2021-09-01方大炭素員工陶逢亮喜獲“甘肅省技術標兵”榮譽稱號
- 2021-09-01國網甘肅隴南武都公司走訪慰問貧困大學生
- 2021-09-01甘肅中醫藥大學召開黨史學習教育第七次工作推進會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