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平涼市涇川縣黨原鎮4萬畝玉米進入收獲期,種植戶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塬區平坦連片的玉米地里,成熟的玉米經機械收割后陸續轉運至房前屋后晾曬歸倉,黃燦燦的玉米綴飾著白墻烏瓦,勾勒出一副副“底氣十足”的小康安居圖,煞是好看。

“我去年在外務工,今年返鄉開始種植玉米,除了自家的地,還承包了鄰家10多畝地,總共種植了26畝玉米”,今年60歲的城劉村村民許東林滿面喜悅地說道,“縣鎮農技專業技術人員為我推薦了新優品種,這些玉米都結出了一個個飽滿的棒子,或者兩個均勻的棒子,畝產量可達到2200斤以上,種了這么多年的玉米,我還是第一次見有這么高的產量。”

西聯村村民王春燕在晾曬自家的包谷
黨原鎮是全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試驗示范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積極邀請甘肅省種業有限公司、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科研單位專家和市、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跟蹤指導種植,推廣引進正大1689、宜農2020、金黃828、富農588等高產新優品種220多個,全面完成4萬畝旱作農業示范區糧食安全產業帶全膜玉米種植工作。
“我養了80多頭豬,種的玉米主要打算是曬干后粉成飼料喂豬,現在都是機械播種、機械收割,再加上無人機噴藥施肥,省了不少功夫,明年計劃還要在今年基礎上多種一些,用自己種的玉米喂豬。”西聯村村民王春燕正在自家車庫門前簸玉米,她身后是給玉米搭檢起的一座座“簡易房”,讓玉米結棒“歸了倉”。

今年以來,黨原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于糧食安全各項部署,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為抓手,針對塬區雨養農業實際,把推廣全膜玉米種植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積極宣傳引導群眾持續擴大種植面積,扶持發放地膜、農藥等農資,指導群眾增施有機肥,全程采用機械操作,玉米種植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良好發展態勢,讓農民擔起“金扁擔”,端牢“金飯碗”。

現代化收割機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收割方式
“我鎮生豬、肉牛養殖量位居全縣前列,立足畜禽規模養殖獨特優勢,通過推行“飼草玉米—畜牧養殖—有機肥還田—玉米種植”模式,構建起“種養互促、循環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格局,為進一步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黨原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蓋保貴說。
據悉,今年黨原鎮4萬畝高產玉米,生育期長勢良好,收獲期喜迎豐收,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平均畝產量可達850公斤,產量3.4萬噸,實現產值8800多萬元,帶動增收群眾6700多戶。(楊柳泉)
相關新聞
- 2021-04-27郵儲銀行涇川縣支行黨支部舉辦“緬懷革命先烈,加強黨史學習”主題黨日活動
- 2021-03-08郵儲銀行涇川縣支行舉辦客戶答謝會
- 2021-01-04郵儲銀行涇川縣支行舉辦“五福迎春”廚神爭霸趣味活動
- 2020-09-22郵儲銀行涇川縣支行向市民講解理財知識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