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南梁精神 譜寫青春華章
院長 張武德
(2021年9月23日)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下午好!
又是一年秋來到,正是橙黃橘綠時!在這個美麗迷人的季節里,我們剛剛送走了傳統佳節中秋節,又將迎來舉國同慶的國慶盛宴。今天,我們全院師生歡聚在秋雨洗禮過的學院體育場,隆重舉行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首先,我謹代表全體師生員工對2432名2021級新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加入慶陽職院這個大家庭,這里將是你們培根鑄魂的鋼鐵熔爐,學習知識的神圣殿堂,錘煉技能的實踐基地,成長成才的廣闊舞臺,讓我們彼此確認好眼神,定位好方向,規劃好路徑,無論風雨,攜手前行。
其次,我要向今天受到表彰獎勵的優秀師生表示最衷心的祝賀!你們是新時代職教戰線的弄潮兒,德技兼修、賽場顯身手,知行合一、為校爭榮光;你們更是慶陽職院全體師生學習的榜樣,此時此刻,是你們最為高光的時刻,雖然沒有禮炮,沒有鮮花,但我們有掌聲,有敬意。向你們鼓掌,向你們致敬,向你們學習!
老師們,同學們,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年輕的慶陽職院剛滿六歲。我們處在“十四五”開局和擴容提質的關鍵之年,幸逢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幸遇職教改革的春潮涌動,我們前途廣闊,我們將大有作為。六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支持和省市教育部門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大家的不懈奮斗、共同努力,我們建成了省級文明校園,實現了語言文字示范校達標,獲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我們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就業落實率穩步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提升,技能大賽獲得突破,科研成果喜報頻傳。學院在省內職教隊伍里已能快步跟跑,必將行穩而致遠,厚積而薄發,有望提前完成“一至三年有影響”的奮斗目標。接下來,就是我們如何凝煉特色、辦出特色的時候了。因為一個團隊要跟跑并跑,只要隨大流不掉隊即可,但要超越同伴、遙遙領先,非得有先手棋、殺手锏不可,這就得走特色辦學之路。今年上半年,我們提煉了幾句話:用“教育方針舉旗,大國工匠定向,傳統文化培根,南梁精神鑄魂,教學改革啟智,主題教育潤心”,這將是我們一段時期的核心理念,我們將學院特色就定格于此。近幾年我們將要做的幾件事:一是推動南梁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傳承“面向群眾、忠誠為民,堅守信念、百折不撓,立黨為公、顧全大局,求實開拓、敢為人先”的南梁精神,就是繼承先烈的遺志、賡續紅色的血脈,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慶陽職院人的精神。二是堅持嚴管厚愛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三是推行“三個課堂”,開展通識教育、通用技術教育,拓寬實踐教學路徑,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讓學生體面陽光高薪就業。做穩做實這幾件事,我們就可以立足慶陽,放眼省內,成為全省職教體系里不可或缺的力量。同學們、老師們,我們期盼著這一天,我們得努力爭取這一榮光!
今天,我想詮釋三句誓詞并送給同學們,希望大家能銘記在心,慎思,明辨,篤行:
一是“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爭做新時代制造強國的建設者。“今天,我們對黨許下青春的誓言,新的百年,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黨,是冉冉升起的旭日,驅散黑暗、帶來光明,將可愛的中國照亮;黨,是高高飄揚的旗幟,昭示信念、指明方向,為可愛的中國領航。請黨放心,強國有我!”7月1日,馮琳在天安門廣場的鏗鏘誓言猶在耳邊,表達出新時代青年學子的豪邁心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無論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百年前,一群和你們年齡相仿的青年人,胸懷救亡圖存的家國理想、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然地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70多年前,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血雨腥風,為建立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歷經滄桑,大浪淘沙,最終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發出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時代最強音;40多年前,為大踏步趕上新時代,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沖破重重阻力,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今天,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挑戰更多于機遇,國外反華勢力用高科技“卡脖子”、新冠疫情污名化、和平演變、價值觀滲透、精神鴉片等問題尤為突出。古語云:國有諍臣,不亡其國;家有諍子,不敗其家。諍,就是鐵骨錚錚的硬氣,俠骨柔情的豪氣,鐵血男兒的俠氣,也是巾幗不讓須眉的英氣;危機當前,青年人只有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過硬的本領和堅韌的毅力才能克敵制勝、決勝千里之外,而不是打著耳釘、染著怪發、穿著奇裝的矯揉造作,更不是打著王者榮耀、玩著“吃雞”游戲、整天只知道吃吃喝喝,說話娘炮娘腔,萎靡不振、混天度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正如軟木頭無法做房梁,軟骨頭不能擔當強國重任一樣,國家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有志氣、有朝氣、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人。
青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希望同學們涵養“位卑不敢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把人生夢想匯入時代洪流,用精湛的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二是“請學校放心,爭光有我”,爭做建設慶陽職院的好青年。同學們,當你們的學長學姐接過你們的背囊,一起走進“明理求真、精工致用”的慶職校園,看見毓秀湖的波光粼粼,感受臻善樓的文明氣息,不經意抬頭瞅見無數圣哲先賢的名言警句,我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慶職院人”。從此,慶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榮光中有了你的名字,你的生命中也將烙下慶陽職院深深的印記。
這兩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以2017級汽修專業楊黎偉、歌舞表演專業樂知江措,2018級建筑專業何東珠、2019級老服專業吳金梅等黨團青年為代表的職院學子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展現了慶職青年的使命與擔當,受到共青團慶陽市委、中共康樂縣委組織部等部門的肯定和褒獎;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甘肅省培黎杯“互聯網+”新職業創新創業大賽和全省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以王雪如、張思瑋、宋思宇、何金鵬、王寧、孫姣姣等同學為代表的職院學子沉著應戰、穩定發揮,斬金獲銀、屢創佳績。他們是慶職學子的楷模,也是慶陽職院靚麗的名片。作為職院上空晶晶閃亮的一顆顆小星星,同學們要向他們學習,也爭做慶陽職院上空最亮的那一顆星。
學校是成長之所、成才之地,老師是引路之人、授業之師,你們則是自己的法定負責人。十八歲已滿,“躺平”不可取,“內卷”尚顯早,“凡爾賽”還不夠格。我們所能做的,即是應社會之需要,行老師之教誨,踐自己之諾言。圖書館、自習室應是大家最常光顧的地方,體育場、實訓室應是大家最喜歡去的地方,遨游知識的海洋、探究技術的奧秘、鍛煉健康的體魄、收獲純真的友誼,應是我們最愜意的事情。同學們,走出宿舍、離開床鋪,放下手機、邁開腳步,感受如畫校園的美麗風景,浸染革命老區的紅色氣質,體悟古老慶陽的厚重歷史,錘煉立足社會的必備技能。
三是“請父母放心,爭氣有我”,爭做自立自強建功家鄉的好兒女。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當有感恩之念、感恩之心。百善孝為先,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相信大家在學院門口和父母揮手告別時,雖然有些許擺脫束縛的竊喜,但更多的是對父母養育的感恩和離開父母的不舍,還有開始獨立、回報父母的躊躇滿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同學們,對于社會和國家而言,你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對于集體而言,你們是其中的一份子,但對于你們的家庭和父母而言,你們是頂梁柱、是命根子,是他們內心最柔軟、最溫暖、最期待,也是最不能缺席的。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世界卻愈發空虛,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相信大家通過新聞媒介也看到了很多大學生輕生悲劇的發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個感恩的人,首先應當是珍惜生命、愛惜自己的人。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太多不如意、不順意抑或是顛覆我們價值觀的事情,請同學們不要失落不要沮喪更不要自暴自棄,因為這本是生活常態,也是社會對你們的挫折教育,我們要善于與這個世界打交道,與身邊的人多溝通,與不如意的事和解,學會反思自身的局限,并發自內心地欣賞在粗礪生活打磨之下生命所迸發出的奪目光彩。
同學們,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許我們沒有考取名校、沒有增光門楣,但不要氣餒、不要沮喪,高考只是人生旅途的一座小山而已,一時的失利只代表過去,決定不了未來。正如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主任、公管學院副教授梅賜琪說的:真正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一直都是對于失敗的恐懼或者失敗本身。失敗是成長的必要養分,它會讓你看見自己能力的邊界,會讓你看到輸贏之外的風景,可能讓你看到個人以外的世界。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今天,你們選擇了慶陽職院,選擇了慶陽這座富有活力的城市,就是選擇了機會、選擇了未來。慶陽正在打造國家現代綜合能源示范基地,建設信息數據集聚區和陜甘寧區域性中心城市,這給大家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歡迎大家感悟“紅色慶陽”,感受“綠色慶陽”,感知“古色慶陽”,共創“金色慶陽”,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希望大家在慶陽職院大家庭,人人皆有歸屬,人人盡展其才,在隴原大地建功立業、回報家鄉,在奮斗圓夢之際回饋家庭、報答父母。
老師們,職業教育發展的春風正勁,讓我們秉承初心,在“技能甘肅”“技能慶陽”的感召下接續發展,矢志辦有溫度的教育,育有理想的人才。讓師生腳下有大地,頭頂有星辰,眼中有光芒,手中有技能!
同學們,未來已來,遠方不遠,希望你們把根基扎進土地,把責任擔在肩上,與美相伴、向美而行,在“求知、增能、成才”的奮進歷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爭做可堪大任的時代新人,以青春奮斗和辛勤汗水致敬偉大事業、偉大時代和偉大國家!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