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0月21日訊(本網記者 張振國)10月20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南京百會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協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甘肅省武威市博物館藏大藏經(藏文版)保護修復項目獲評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推介活動由文物修復、文物保護、科技考古、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經過材料審閱、項目匯報、專家詢問、綜合評議,實名投票遴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據武威市博物館館長魏學禮介紹,該館藏有約100,000多頁由元、明時期當地高僧抄寫的藏文大藏經,內容多為《甘珠兒》,少量《丹珠爾》。大多收錄在西藏納唐版《旁唐目錄》,是最古老的版本,其抄寫年代久遠,內容豐富、用料考究,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及文獻、版本研究價值。
1975年,武威市發生特大水災,洪水導致經葉受到浸泡,部分經葉遭到蟲蛀、霉變、粘連、殘缺、斷裂等病害侵蝕,損害嚴重,受破損裝具擠壓影響部分經冊形成書磚,其中60,000余張經葉亟需搶救性保護修復。2011年12月,在甘肅省文物局、武威市文物局的支持和幫助下,武威市博物館委托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和北京停云館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對一件(12張)粘連嚴重的大藏經進行試修復。2013年4月,李化元、馬清林、龔德才等專家學者對試修復作品進行評估驗收,形成專家意見,為編制大藏經(藏文版)保護修復方案與全面開展保護修復,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全面調查與試修復基礎上,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編制了《武威市博物館館藏大藏經(藏文版)保護修復方案》,方案編制于2012年2月完成。同年5月,該方案經國家文物局評審批準立項為全國文物保護重點項目。2013年9月,經公開招標采購,北京停云館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中標實施該項目。2014年1月,項目正式啟動實施。
該批大藏經受損情況嚴重,修復難度大,技術難點多。項目實施單位先后聯合了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開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文博單位,開展了大量的檢測分析研究和保護修復技術探索。利用現代科學儀器對受損經葉進行了紙張纖維組成、填料成分、紙色染料、書寫材料、成紙年代、粘連原因、表面微生物種類、酸堿度、厚度等方面的檢測分析工作,為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和有力的技術支撐。
項目實施單位聘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張平研究館員為項目負責人,胡玉清老師為現場技術指導,在國家文物局批復的該項目《保護修復方案》框架內,制定工作計劃,平穩有序地開展大藏經保護修復工作。

2016年1月,由鐵付德、潘路、史寧昌、馬清林、李曉岑等專家組成的中期驗收團隊,對該項目進行了階段性驗收,并做現場指導。中期評估意見的形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及保護修復工作的高質量完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年10月12日,項目結項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甘肅省文物局組織了王丹華、周寶中、李化元、杜偉生、潘路、馬清林等專家對保護修復的效果進行考察和驗收。經過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難度大、技術難點多,項目實施單位與相關文博單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開展的檢測分析研究、保護技術方法探索,為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合理,修復材料安全可靠,修復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目標。
修復后的大藏經紙張平整、顏色協調,終止了病害的侵蝕,恢復了其完整性,使原本粘連無法展開的經葉,有了重新展示、研究的機會。該項目的圓滿成功,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漢藏文化交流,元明中央政權對蒙藏地區施政研究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項目實施過程中保護修復原則的把控、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應用等都具有推廣和借鑒作用。(供圖:武威市博物館)
相關新聞
- 2021-10-21中共白銀市委網信辦疫情防控倡議書
- 2021-10-21蘭州高新區召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會議
- 2021-10-21楊金泉督導檢查蘭州高新區疫情防控工作
- 2021-10-21天水市兩項考古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