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有一個“道法術器”的概念。“道”和“法”從不同層次構筑了戰略導向和價值導向,是認識論層面的——“做正確的事”;“術”和“器”則是實踐論角度的——“以正確的方式做事”。新金融實踐遵循的就是“道法術器”的內在邏輯。新金融不是空洞的理論和概念,需要認識與實踐的結合,需要明確目標、路徑、策略和工具,正所謂“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

新金融立足于新發展階段,孕育于新發展理念,是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是戰略、是使命、是初心,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我們必須堅持和遵循的“大道”。
新金融是大義之道。金融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承擔著功能性作用,隨著黨和國家及社會政治關切從經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金融體系作為配置經濟資源的重要中介和加速器,必須在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消費升級從而夯實經濟持續增長基礎中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新金融是由“以資本回報為中心”的資本理念轉變到“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理念,通過新技術建立新服務體系,用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為社會經濟發展去除沉疴頑疾,讓金融根植普羅大眾,堅持義利合一、以義為上、人民至上,彰顯“金融向善”的本色。
新金融是發展之道。新金融打破對傳統金融路徑的依賴,堅持一切痛點皆是機遇。在新形勢下找尋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空間,是啟動“第二發展曲線”的關鍵。新金融強調銀行要做企業全生命周期伙伴、做百姓身邊有溫度的銀行,有效發揮國家金融重器功能,通過B端賦能、C端突圍、G端連接尋找新的增長點,以提供“金融+非金融”綜合服務方案解決社會痛點難點為出發點,增強內生動力,實現拓維升級,應對市場挑戰。

任何方法,都必須從道中生出來。不符合道的方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堅持數字化經營就是“法”,是符合新金融這個“道”的,數字化經營就是新金融實踐的具體路徑和方法。
數字化經營是尋道之法。隨著技術進步,全球正在加速進入“萬物互聯、泛在智能”的數字經濟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格局,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傳統交易模式。特別是以Z世代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逐漸成為生產和消費的主力軍,這些都促使商業銀行服務模式和業態要做出根本性變化。我們必須堅持數字化經營,適應新時代金融科技的發展,依托場景和平臺實現獲客、活客和粘客。
數字化經營是固道之法。數字化經營以用戶為中心作為經營邏輯起點,不僅改變了銀行服務方式,更提升了人們對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的體驗和感受,體現了公平性和普惠性。數字化經營與銀行傳統經營方式相比,具有覆蓋范圍廣、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一部手機便可以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運用數字媒介,搭建教育、醫療、養老等各種場景,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讓社會公眾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務。所以,堅持數字化經營既能“利己”提高經營效益,又能“利他”服務普羅大眾。

“術”指的是戰術和能力、行為和技巧,遵循“道”之原則,是“法”的具體體現。數字化經營能力就是“術”。金融科技對“術”的提升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金融科技戰略的推進,沒有數字化經營的賦能,新金融也只會是紙上談兵。
“建生態、搭場景、擴用戶”概括了數字化經營的基本方法,簡單地理解就是通過產品將場景與用戶連接起來。其中,思維能力提升是數字化經營能力提升的基礎和前提。要樹立用戶思維,要從銷售產品的客戶思維轉換為用戶思維,學會換位思考,在為客戶服務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樹立連接思維,將平臺和用戶連接起來,實現連通共享,強化用戶體驗。樹立開放思維,將各類服務無縫嵌入生態場景,以開放促融合、融合促發展,助力新金融拓維升級。
要用科技賦能業務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利用金融科技為業務拓展提供全景視圖、充足“彈藥”和精準“彈道”,更敏銳地洞察客戶、更高效地供給產品、更精準地營銷服務。用科技賦能社會,提升治理能力。助力優政、賦能興企、服務惠民,以共享復用的方式向社會輸出賦能,最終提高客戶轉化率。用科技賦能內部管理,提升治理效能。將數字化理念融入風控、管理等經營環節,通過對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斷優化與完善,提高智慧風控、精細管理水平,重點提升執行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金融實踐中數據、平臺、產品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器”。數字化經營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要用好相應的工具,產生應有的價值。
用好數據之“器”。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睡眠的數據是沒有現實價值的,只有在使用過程中的數據才有價值。同時,數據價值也需要通過與其他生產要素共同作用來發揮功效。正如我們搭建平臺,客戶使用平臺,我們可以捕捉到客戶的流量、行為、偏好等數據,并將客戶行為類的“動態數據”與金融類的“靜態數據”契合匹配,衍生新價值。
搭好平臺之“器”。數字化經營堅持“建生態、搭場景、擴用戶”,將生態化、場景化作為提供金融服務的主模式,獲客、活客以及價值實現主要在生態場景中完成。一方面,要結合屬地特色需求,以平臺化思維廣布客戶觸點,共織生態網絡,這樣才能吸引客戶使用平臺;另一方面,要從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內容運營、產品運營的角度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特色平臺的生命力,把工作重點放在平臺運營上。
“活”化產品之“器”。新金融觸達用戶的載體是產品,包括金融和非金融服務。不同地區、不同主體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不同、選擇不同,我們首先要將自身打造為品種齊全的超市,才能以“總有一款產品能滿足你”的特色服務,吸引客戶主動靠近我們、選擇我們。因此,必須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的產品,貼近需求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將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普羅大眾。
總之,“道”“法”“術”“器”渾然一體,是新金融實踐的本真,需要我們不斷深化認識,反復領悟其豐富內涵,持續提升運用的嫻熟度。
相關新聞
- 2022-01-28大紅燈籠高高掛,天梯山石窟的年,就是這個味兒
- 2022-01-28孫裕調研甘肅寶蘭德軟件技術有限公司
- 2022-01-28蘭州新區商投集團與金川集團舉行業務座談
- 2022-01-28酒泉稅務:稅企攜手共赴“冰雪之約”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