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蘭州新區下著雪,早上8點,王逢彥按照日常流程穿好防護服、戴好雙層手套、鞋套,對接好當天工作事項后,進入工作區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今年34歲的王逢彥,是蘭大二院放射科的一名技師。2月13日,他接到醫院的抽調通知,作為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第25批支援蘭州新區后備醫院醫療隊的隊員,前往新區抗擊疫情。
同日,王逢彥接到電話通知,被分配到了醫廢組。王逢彥在電話里面給出了堅定的答案,“任何工作我都接受,愿意去。臟點累點無所謂,只要能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就行。”
醫者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危難時刻奮勇向前。2月16日,王逢彥跟隨支援新區醫療隊來到了蘭州新區后備醫院。來到這里的第一天,他和大家都只有一個信念,不負醫院眾望,保圓滿完成任務。

根據疫情防控措施要求,醫廢垃圾必須日產日清,這對于承擔著整個醫院醫療廢物收集的醫廢組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他來到這里的工作和以前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危險系數直線上升,“以前是和病人接觸,現在每天與醫療廢物面對面‘親密接觸’,隨時有被感染的風險。”在收集醫廢垃圾的專用箱里,裝的滿是醫護人員換下的手套、防護服、口罩等各種廢棄物以及“境外回國”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王逢彥每天的工作就是對這些醫療廢物垃圾進行收集、分類、裝箱,再通過醫廢專用“小火車”將垃圾運到醫廢暫存點,運到暫存點后還須進行一次消毒,最后等待醫廢轉運公司統一運輸。“我們都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有時候六七個小時,有時候十幾個小時,最多時一天處理1000多箱醫療廢物。”
“每天上班經常是穿上防護服不到1小時,就已經汗流浹背。”王逢彥說。雖然辛苦又危險,但是嚴格的防范措施和到位的個人消毒,還是使得他對完成這項工作信心倍增。“只有我們及時處理醫療廢物,才能免除醫護人員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在一線奮戰更安心,保證院感零發生是我們的責任。”
3月6號上午6時,有一趟境外航班到達蘭州中川機場,需要全部進入蘭州新區后備醫院進行臨時管控,安排“家人”順利入住、醫學觀察。“在這一天,我們從接完機后,一直工作到了晚上兩點多,大家都累趴下了,可沒有一個人抱怨。”
這種不怕難、不怕累的精神時刻激勵著王逢彥。“我們及時、安全、高效的處置這些醫療廢物,做到應收盡收,要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這幾句話,看似簡單,短短幾十字,背后卻是醫護人員連續不斷的堅守。
據了解,僅一個月時間,處理了18196箱醫療廢物,這個數據的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員全身心投入疫情阻擊戰中的成果。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