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足了,村民生活的環境變好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村民更自信了。”定西市漳縣東泉鄉黨委書記包建宏,看到新東村村民歡樂的表情,由衷地感嘆。
曾經山高路陡土壤薄,種一坡來收一鍋。如今,水網、路網、電網、通信網全覆蓋,一條條新舉措印證了東泉鄉新東日新月異的變化。
有“潛”力的種植業
走進新東村大山平,記者看到一排排地膜玉米郁郁蔥蔥,一道道水澆小麥蹭蹭生長。田成方、林成行、路相同、渠相連。青山綠水連成一片,綠樹良田融為一體。
“澆地一合閘,干活輕松了,效率也高了。”村民蒲尕兔開心地說,老一輩人都懂得家有萬貫不如存糧一擔。近年來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老人孩子體力不足,不得不放棄耕種,看著田地里長滿荒草,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今政策好,電力線路安裝到了地頭,灌溉方便。糧食獎補標準高,政府送機械化種植設備,勞動力下降,收益提高,大家的種植積極性也高。”
農村產業項目增多,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村民對用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網漳縣供電公司及時完善網架結構,主動支撐鄉村振興基礎設施配套及鄉村電氣化水平,全力打造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堅強電網。該公司經理奚學濤說,“農業發展到哪里,電就送到哪里。”
新東村原來僅有2臺總容量100千伏安的變壓器,2020年新增加變臺4臺,如今6臺變壓器總容量450千伏安,電力足,容量大。電力推動梯田灌水,耕地升級,種植科學化、機械化“大展身手”。村民張付付把玉米種植規模從3畝擴大到13畝,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可以產出玉米一千斤,一年能賺到12000元到15000元不等。“我年紀大了不能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種地也方便,比起外出打工,還是家里舒服一點。”張付付笑得樂開了花兒。
同村嘗到種植業“甜頭”的村民令永珍也很自豪,他種植小麥12畝加工成面粉,預計年收入10000多元。
電好用了,村民致富有了奔頭。新東村村主任蒲永強介紹,“村莊‘空心化’,勞動力不足,加上農耕條件差,愿意從事種植業的人越來越少。如今有了電力支撐,撂荒地能澆水灌溉,就是‘金土地、香餑餑’,對種養殖業發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小麥、玉米等各種糧食種植成為新東村的主導產業,農業豐收,農民增收。實踐證明,發展農業機械化勝于外出務工,是真正實現村強、民富、生活美的強村之路。
有“錢”力的養殖業
記者采訪得悉,地域遼闊、氣候溫涼是東泉鄉得天獨厚的優勢,天然牧草推動養殖業發展,讓農民不敢想的“遍地草”現在變成了“遍地寶”。
群眾要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國網漳縣供電公司駐新東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趙想春介紹,“公司利用幫扶項目推進新東村綠色養殖,為養殖戶量身訂制了‘撂荒地復耕+牧草種植+幼崽分紅’循環發展模式,既減少了撂荒地,又發展了種植業與養殖業。”
“現在合作社飼養的 16頭良種牛都是飼喂天然牧草,不僅長得膘肥體壯,而且肉質有彈性、有嚼勁、營養豐富,顧客喜歡,能夠賣個好價錢,還節約了不少養殖成本,預計牛下崽近年產值增加15萬元左右。”5月6日,正在打掃牛圈清潔的新東村犇犇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俊高興地說。
“定西供電公司前年捐贈37.4萬元幫助我們村發展養殖業,如今成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突破口,2020年村集體分紅2萬元,還給我們8戶原建檔立卡戶分紅。”村民高彥軍說。
“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我在養殖合作社務工,日子越過越紅火!”剛剛給牛加了牧草回來的脫貧戶蒲虎德興奮地說。現在環境美了,到戶產業發展起來了,脫貧戶致富精神頭兒足了,“俺農村人正自信地奔在小康路上哩。”
當好鄉村振興的電力“先行官”,實現“電助村美、村以電興、民因電富”。國網定西供電公司三級職員張志強表示,公司2022年計劃電網建設投資4.05億元,電力時刻“滿格”供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電力保障。(胡俊林)
- 2022-05-11視頻|金徽酒十四屆運動會開幕式
- 2022-05-11蘭州高新區街道全面排查整治轄區自建房屋安全隱患
- 2022-05-11蘭州高新區組織觀看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
- 2022-05-11遠去的米家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