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和黑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的推進,“植綠”成了甘州區近些年的常態。
種樹得用水,項目建設也得用水,而一年能用的黑河水就那么多。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甘州區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用水方式、用水結構,力爭讓每一滴水發揮出它最大的效益,為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水到林成
一場小雨過后,在黑河西岸甘州段,一望無際的萬畝常青林迎風而立。如同一排排整裝待閱的士兵,和遠處的巍巍祁連山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副絕美的生態畫卷。
“太不可思議了,三年前這里還是溝壑縱橫、漫天風沙的砂石灘,現在變成我們的后花園了!”甘州區市民詹軍說。
黑河西岸甘州段,曾經是采石企業的“福地”。
上世紀90年代,諸多企業進入這里挖砂采石。20多年的無序采挖,致使這里滿目瘡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9年,甘州區以刮骨療毒的勇氣,決定治理這塊區域。
采砂區停挖了。然而,曾經的采砂區,春季飛沙走石、夏季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遺留的大量砂石料坑,靠自然能力慢慢恢復生機,至少得幾十年。
要想修復脆弱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勢在必行。最終,一個萬畝常青林高原儲備林基地治理規劃出臺。項目建設黑河流域儲備林2.3萬畝,栽植苗木274.3萬株。
林海茫茫,還需碧水滋養。而全區一年能用的水就那些,多種這么多樹,水從哪里來?
之前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節水措施,置換出的大量水資源,讓甘州人心里有了底。
甘州區水務局局長趙乾升告訴記者,2019年甘州區實施節水灌溉面積為95.59萬畝,節約水資源總量4700萬立方米,之后節水量逐年增加。
在萬畝常青林腹地,曾經的2個砂石料坑被改造成了“塘壩”,飛鳥嬉戲,波光粼粼。
這個精致的“塘壩”,其實是一個洪水調蓄池,既節約了修復成本又為就近造林提供了灌溉水源。灌溉時,又采取了經濟有效的根區導灌模式,既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又節約了水資源。
僅僅三年,昔日的采石場已綠意盎然。眼前的樟子松、油松、青海云杉、爬地柏等針葉類苗木身姿挺拔,甘州區相關負責人驕傲地對記者說,這里已栽植常青苗木儲備林2700畝,共儲備95萬株。
如今,在甘州城西,昔日的戈壁灘上,6萬畝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正在建設之中;城北,北郊濕地正在修復治理;遠遠的祁連山淺山區,栽出了2萬畝高原儲備林……甘州區現已建成城市生態公園73個,一個個“戈壁變綠洲”的奇跡頻頻上演。

中水回籠
為了解決水資源匱乏難題,甘州區將眼光投向了中水。
2019年,張掖市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將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污水“五水同治”,年處理能力3850萬方,全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
甘州區充分利用張掖市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14萬噸污水的有利條件,變廢為寶,投資1.38億元實施污水處理廠污水資源化利用項目。項目建成后,中水回用率將達到70%以上。
來到位于甘州區人祖山口的元寶楓儲備林基地,滿灘遍野的幼苗正在發芽吐綠,放眼望去,尤為壯觀。
滋養這片林子的,就是污水資源化回用項目一期工程。座落于儲備林附近的2號蓄水池,已注滿了經過處理的中水,微風拂過,碧波蕩漾。
“因干旱缺水,以前這里幾乎寸草不生,生態極度脆弱。2020年以來,我們充分利用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規劃實施10萬畝元寶楓國家儲備林項目,計劃利用3至5年時間,栽成這片林。”張掖市甘州區青綠林草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勇介紹說。

春有牡丹爭艷,夏有荷塘月色,秋有胡楊神韻,冬有狄花飛雪。誰能想到,呈現如此美景的甘州城區北郊濕地恢復治理項目,也是用“污水”造就的。
甘州城區北郊濕地鹽堿化程度嚴重,有4600畝耕地常年無法耕種,逐漸形成了垃圾坑、污水池,嚴重影響了周邊生態環境。為此,2019年,甘州區規劃實施北郊濕地恢復治理項目,通過退耕還濕,利用中水形成了一片水系相連、湖塘相通的大水面,打造出令人心曠神怡的濕地景觀。
甘州區水利工程隊隊長楊連海告訴記者,甘州區將加大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力度,通過區域再生水利用項目、城區水生態中水回用等項目建設,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
- 2022-06-22黃河為根 鄉韻為魂 白銀區做強大景區賦能“強縣域”
- 2022-06-22入夏以來,全社會用電量逐步攀升—— 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有信心
- 2022-06-22加大對中小微商戶支持力度(市場漫步)
- 2022-06-22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百家電商平臺點亮”行動 “亮照、亮證、亮規則” 線上消費更放心(消費萬花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