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又一次來襲,很多人再次開啟了居家模式,居家隔離使得以往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出行習慣等發生很大改變,由此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這期間,睡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那么,面對疫情期間焦慮的情緒,如何能擁有優質的睡眠呢,蘭大二院心理衛生科醫生王燕來為我們支招了。
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作息
在疫情居家隔離過程中,因為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很容易變得“懈怠”“頹廢”,常常熬夜,晚上不睡、白天不起,但這樣紊亂的生活節奏不利于優質睡眠。我們要更加自律,堅持規律作息。
堅持每天同一時間睡、起;夜里11點上床。每天午休不要超過30分鐘,超過30分鐘可能導致夜間睡眠需求的減少。不要錯過最佳入睡時間,按平時時間就寢,睡眠時間縮短,才能更好入睡并保證質量。
了解自己的身體,掌握體溫與大腦的“開關”
體溫與大腦是睡眠的“開關”。高質量睡眠中,人的(體內)體溫會呈降低狀態。體內溫度是白天高、夜間低,手腳溫度相反。讓自己順利入睡的關鍵,在于縮小體內及體表溫度之間的差值。我們可以掌握體溫“開關”,目前天氣炎熱,我們可以在入睡前90分鐘沐浴,體內溫度有上升多少就下降多少的特性,入睡前90分鐘洗好澡,讓我們的體溫在睡前降低,或者泡腳,降低足部溫度。
腦部開關保持平常狀態,才是將大腦開關調至睡眠模式的訣竅。我們需要盡量在睡前不去做需要動腦的重要工作,避免大腦過度興奮。規律進行體育鍛煉,睡前1小時內不做容易引起興奮的腦力勞動,可以選擇聽舒緩音樂,結合適當的呼吸或肌肉放松訓練。
避免藍光的清醒作用,不在就寢時間玩手機
藍光對我們的大腦有積極作用,保持清醒、提高效率。睡前要盡量避免,否則難以入睡。手機屏幕反射的藍光,夜晚可抑制體內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而褪黑素作為調節人體晝夜節律、維持睡眠—覺醒周期的核心物質,被抑制后可引起晝夜節律延遲,導致入睡困難。其次是過度使用手機(尤其是睡前)占用了原有的睡眠時間,會引發睡眠不足;且手機本身的內容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興奮,從而影響睡眠。因此,盡量去避免已經到就寢時間仍然抱著手機不撒手的習慣。
改變對睡眠的認知
當睡不著時,連續幾天的失眠會讓人對失眠本身感到恐懼,這些情緒會使得我們更加睡不好。其實,應該主觀上改變這種想法,不要對睡眠保持過高的期望。我們需要盡量保持自然入睡,避免強行讓自己入睡,每個人都有失眠的時候。入睡時,有意識地運用那些最能使自己感覺舒適、溫馨、寧靜的美好情景而進行想象,用積極的語言來鼓勵自己。
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如果通過很多自我調節的方案仍然無法擁有滿意的睡眠,當睡眠問題嚴重時可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在可短暫、按需使用助眠類藥物,請勿自行服用助眠類藥物。
總之,良好的睡眠可以讓我們白天心情愉悅,精力充沛,保持規律作息,可以運用一些幫助睡眠的小技巧來促進睡眠,即使偶爾睡不好也沒有關系,找到自己的睡眠規律,相信我們都會得到滿意的睡眠。
- 2022-07-19鄉村振興 農信先行 | 莊浪農商銀行:興農惠農開新局 按下振興“加速鍵”
- 2022-07-19甘肅農信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線
- 2022-07-18蘭州市城關區稅務局“疫”不容辭奮戰一線
- 2022-07-18以“汛”為令 聞“汛”而動——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抗洪搶險保電工作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