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余璐)在-40℃和高達80℃的環境中如何從事氣象工作?怎樣解決“局部地區”天氣情況看不準的問題……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上,一批氣象黑科技的亮相,展示了氣象賦能城市建設、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新進展,以及氣象融入各行各業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踐行雙碳承諾。
氣象裝備“黑科技”聚焦環境服務

監測標準氣象觀測要素的機械狗亮相2022年服貿會。人民網記者余璐 攝
一只名為“ULD3000”的機械狗,可以在低至-40℃和高達80℃的環境中從事氣象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與雙碳經濟專題展展區,記者發現,機械狗是—架設計精巧的無人陸地探測器,它可以監測溫濕度、氣壓、風速風向、太陽輻射、顆粒物等標準氣象觀測要素,且無須物理指北即可在移動中同時測量風速風向。參展商介紹,機械狗可以代替人工,在惡劣環境中工作,應用于多種極端天氣中的氣象要素采集。
怎樣解決“局部地區”天氣情況看不準的問題,天氣雷達的更新換代無疑是重要一環。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相控陣天氣雷達,可以將傳統氣象雷達的體掃時間由6分鐘減少到30秒,分辨率由1公里提高到30米,掃描仰角由0°至19°提升至0°至72°。這種新研制的陣列天氣雷達,能夠有效提高對中小尺度強天氣的探測預警能力。
在地球工程領域,人工影響天氣在國家重要活動保障、抗旱防澇、森林滅火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服貿會上,記者了解到,新舟60氣象機就是國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主力軍,中國氣象局目前使用的4架新舟60氣象機,具備冷云和暖云增消雨作業、復雜氣象科學探測、空地協同控制等功能。
氣象軟實力助力“雙碳”經濟
記者還看到,服貿會上展示的“GEOVIS碳星球”能夠實現全景網格化碳排放數據的近實時快速計算和呈現,實現全球碳排放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顯示,將全球碳排放的時空動態從“過去時”推進到“現在時”。
在助力雙碳經濟的過程中,氣象的賦能使得防災減災救災全鏈條更加牢固。例如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臺風巨災模型及臺風實時損失評估平臺“風眼”,正是氣象賦能金融場景的應用。中國臺風巨災模型可為支撐巨災保險產品開發、費率厘定、理賠響應、風險累積管理及再保方案設計。模型還可基于應用場景提供面向政府和產業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定制化、精準化的防災減災服務。

“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為公眾帶來“氣象+期貨”新體驗、新成果。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氣象服務雙碳經濟,不僅能夠弊害,還可以驅利。在2022年服貿會“環境服務·雙碳經濟論壇”上,“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正式發布,中央氣象臺和大商所共同研發的溫度指數,能夠量化農業等相關敏感行業受到溫度的累積波動影響,是服務農業生產經營的有效領先指標,也是“氣象+期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典型成果。目前,溫度指數已被國內外一些大的糧食企業用于預測大豆、玉米等重點農作物生長情況和價格波動趨勢。
- 2022-09-05持續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大督查在行動)
- 2022-09-02數說中國丨制造業PMI回升 顯示經濟保持恢復發展態勢
- 2022-09-01綠色創新 為服務貿易開放發展貢獻力量(服貿會觀察)
- 2022-08-31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62億 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3.00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