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張振國
近年來,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堅持人才興院、科研立院、管理強院、開門辦院,深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具有涼州文化研究特色的人才高地,取得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各項研究工作成效顯著。
廣泛搭建育才平臺 著力提升人才隊伍研究水平
在武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下,舉辦4屆涼州文化論壇,常態化舉辦涼州講壇、涼州文化沙龍,建立中國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涼州文化研究基地,舉辦5屆全國和國際性高層次涼州文化學術研討會,先后有2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匯聚武威,厘清了涼州文化脈絡,擦亮了武威歷史文化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院內外文化研究人才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和機遇,積極參加研討交流,分享研究成果,開拓學術視野,提升研究能力。加強與蘭州大學、浙江大學、省社科院等省內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5個社科普及、教研實踐基地,共建西北師范大學涼州文化研究院,通過專家輔導、以師帶徒、課題研究等方式,帶動人才培養和研究水平提升。
突出人才梯隊建設 著力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骨干人才培養有突破,制定基本科研工作量考核辦法等制度,建立院學者工作室2個,鼓勵院內研究人員“跳起來摘桃子”,奮勇爭先,篩選確定院骨干人才8人,成為留得住、出成果的“永久牌”人才隊伍。近年來,先后有4人被聘為西北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獲得“隴原之光”訪問學者、“天馬工匠”等榮譽。兼職研究員和柔性人才隊伍有擴大,建立兼職研究員聘請制度,聘請關心、熱愛涼州文化的市內外高校、科研機構、文化單位兼職研究員59人,柔性引進浙江大學、蘭州大學等高層次人才7人,專業涵蓋歷史、考古、文化、旅游等多個學科。柔性人才參與全市文旅項目咨詢論證、規劃編制等工作100多項,成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飛鴿牌”人才隊伍。青年人才建設有亮點,全院現有研究人員17人,其中青年人才10人。為激發青年研究人員活力,設立青年文化研究人才優秀成果獎,鼓勵跨專業、跨單位組建研究團隊,設立課題揭榜制,多項研究成果榮獲全省青年社科優秀成果獎,成功申報省社科項目及市級科技青年人才項目16項,成為愛文化、會研究的“雛鷹牌”人才隊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著力促進研究成果轉化
堅持“人才+項目+成果”培養模式,讓廣大人才積極投入五涼文化、吐谷渾文化、西夏文化和非遺文化等研究,近年來先后出版《涼州文化概覽》《五涼名儒》《武威金石志》《涼州府志備考校注》等學術著作26部,在各類報刊發表論文360多篇,組織實施省部級、廳局級項目28項,省重點人才項目2項,開展解碼涼州文化公益講座120多場次,直接聽講人數近萬人,普及了涼州文化。院研究人才參與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制作的150集短視頻《話說五涼》在甘肅文旅、慕課等平臺播出,目前點擊瀏覽量達7.5億人(次)。系列文化短視頻《話說五涼》英文字幕版在中國日報網等開播,實現了涼州文化的國際化傳播。發揮文化智庫作用,組織人才深入雷臺文旅綜合體、歷史文化街區、涼州會盟紀念地等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現場開展調研,參與咨詢論證,撰寫資政報告20多篇,其中有12篇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有4篇被《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要報》轉載。挖掘文物多重價值,參與指導市內文化企業開發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

創造良好工作環境 著力落實各類人才待遇
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關鍵,是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人才服務方面,在院微信公眾號開設“研究員風采”專欄,大力宣傳優秀研究員取得的新成果,培樹先進,以典型引領人才成長。將職稱、榮譽向優秀人才傾斜,以事業留人。按規定及時幫助人才解決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困難,讓人才輕松上陣、全心投入,以感情留人。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涼州文化研究院將厚植奮發有為、追求卓越、精進不休、樂于奉獻的文化情懷,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多出精品成果,為建設“六個新武威”、實現“文化興”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 2023-01-06蘭州紅古:做好醫療保障服務 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 2023-01-06國網甘肅電網建設事業部完成2023年首個項目施工圖預算評審
- 2023-01-06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打通數字化成果賦能基層一線的“最后一公里”
- 2023-01-06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為蘭州交大師生作學術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