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全年增加6.01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8.62萬億元和6.08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7%。
金融支持綠色發展,責無旁貸、前景廣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綠色金融的職責,就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借助信貸、債券、發展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以及綜合服務。當前,產業、能源、消費結構正在加快調整,相關領域的投融資需求持續上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可以預期,綠色金融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金融支持綠色發展,難點在于如何有效配置資源,為此,必須處理好“穩”與“進”的關系。當前,尤其要避免出現“運動式”減碳、“機械式”去煤等行為。眾所周知,受制于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等因素,我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較高,低碳轉型無法一蹴而就。但在實踐過程中,個別金融機構卻“一刀切”,這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長遠。金融機構要提高綠色經濟的識別能力,提升服務的精準性與有效性,不可未立先破。
接下來,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堅持“先鋪軌道再跑車”,完善頂層設計,推進產品創新,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和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國際吸引力、影響力不斷提升。
穩中求進,應持續完善綠色標準。無規矩不成方圓,明確標準才能規范發展。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已取得積極進展。目前,《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等4項標準已發布,我國牽頭制定的《G20轉型金融框架》也已成為各國發展綠色金融的指引。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強化金融機構碳核算、環境信息披露要求,防范“漂綠”“洗綠”等造假行為。
穩中求進,應用足用好政策工具。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為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個領域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再貸款超3000億元,支持商業銀行發放碳減排貸款5100多億元,2022年帶動碳減排超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下一步,可積極探索、及時推出財政、金融支持工具,擴大政策覆蓋面,充分動員社會資金投向具有顯著碳減排效益的項目。
穩中求進,應有序推動產品創新。新問題需要新方案。接下來,要重點關注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問題。一方面,在已有金融工具的基礎上,穩妥創新股權類融資工具、證券化產品、保險和擔保等風險緩釋工具;另一方面,加快研制“轉型金融”標準,為滿足高碳行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合理融資需求提供依據。
- 2023-03-20證監會就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
- 2023-03-20年內IPO終止審核企業增至63家 全面注冊制下更需嚴把“入口關”
- 2023-03-16央行:2022年末金融機構總資產超400萬億
- 2023-03-13公募險資競相舉牌 大手筆搶籌藏玄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