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訊(記者 趙白執南 王方圓)規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機構穩健發展的基石。銀保監會網站3月24日消息,2020年至2022年,銀保監會深入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健全公司治理三年行動取得明顯成效。三年來已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多個,推動累計處置不良資產9.2萬億元。
三年來已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多個
2020年,在深入研究分析我國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銀保監會制定發布《健全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三年來,監管部門以重拳整治亂象促進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規范管理,以完善制度機制增強自上而下的內部風險控制能力,推動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股權管理是公司治理的基礎,股權結構和股東行為深刻影響著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治理有效性。”銀保監會強調,建設良好的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必須毫不手軟地整治股權結構、股東行為和關聯交易等方面的市場亂象。
具體而言,銀保監會表示,嚴把股東資質關。加強股東資質的穿透審查,按照“一控兩參”要求,依法規范非金融企業投資入股金融機構,筑牢產業資本和中小銀行保險機構之間的防火墻,同時堅決將不合格投資者擋在門外,將違法違規股東清理出機構。三年來,已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多個,轉出違規股權270億股。
銀保監會表示,股權管理是公司治理的基礎,股權結構和股東行為深刻影響著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治理有效性。建設良好的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必須毫不手軟地整治股權結構、股東行為和關聯交易等方面的市場亂象。
銀保監會從嚴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重點懲治股權代持、虛假出資以及通過違法違規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突出問題,有力查處了一些不法股東通過隱秘手段違規入股控制中小銀行保險機構。三年來,已對近四千名違法違規股東權利進行了限制,分五批次向社會公開124名重大違法違規股東名單。
要求強化業績考核的風險導向
“激勵約束機制是銀行保險機構經營管理的指揮棒。”銀保監會稱,監管部門推動銀行業保險業構建起風險與收益兼顧、長期與短期并重、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激勵約束機制。包括督促建立穩健的考核機制和科學的業績觀。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扭轉業績考核中的短視化傾向,強化業績考核的風險導向,改變一味追求資產盲目擴張的發展戰略。三年來,銀保監會及時查處了大量違規設置時點性考核指標、風險合規指標比重過低等突出問題,予以嚴肅處理,起到了震懾作用。
在健全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機制方面,銀保監會出臺《關于建立完善銀行保險機構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根據風險暴露情況追回不當發放的績效薪酬,強化薪酬與風險承擔的一致性。持續開展薪酬延期支付情況現場檢查和評估。截至目前,95%以上機構已制定并實施了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特別是在一些高風險機構,相關制度為追究違規高管責任、挽回資產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山西5家城商行合并重組期間,對61名高管和關鍵崗位人員追索扣回績效薪酬3359萬元。
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方面,銀保監會介紹,2020年至2022年,推動累計處置不良資產9.2萬億元。制定《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推動商業銀行嚴格做實資產分類,準確反映資產質量。發布《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II》,指導保險公司完善償付能力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印發《銀行保險機構恢復和處置計劃實施暫行辦法》,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
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公司競爭力和事業成功,是全部投資者、員工、債權人、客戶、供應商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聯合貢獻的結果。”銀保監會強調,必須把維護利益相關者合法權益作為公司治理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銀保監會制定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辦法,積極推動銀行保險機構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壓實銀行保險機構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主體責任。持續開展消費者保護現場檢查,深入整治捆綁銷售、誤導宣傳等違規行為,每季度通報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投訴情況。聯合人民法院、人民銀行、地方金融監管機構,探索完善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比如,推動成立“青島市銀行保險業糾紛調解中心”,目前已累計調解案件1776件,涉及金額3.54億元,調解成功率61.77%。
此外,在公司治理監管方面,銀保監會表示,銀保監會要求每年對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水平和風險狀況進行判斷、評價,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其實施分類監管。對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嚴格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及時整改,真正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目的。三年行動以來,銀保監會先后兩次對1800家銀行保險機構開展公司治理全面評估。目前,前期評估發現問題整改率已達83.7%。
- 2023-03-24超30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經營業績,大多數盈利—— 這些企業年報釋放積極信號(銳財經)
- 2023-03-20制度型開放舉措漸次落地 有望吸引更多外資流入A股
- 2023-03-20首批基金年報出爐 知名基金經理“隱形”重倉股曝光
- 2023-03-20制度型開放舉措漸次落地 有望吸引更多外資流入A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