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瓜州縣境內由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護研究所負責保護管理的小千佛洞(下洞子),是敦煌石窟群的組成部分。只不過,與莫高窟、榆林窟相比,堅守在這里的守窟人只有一對夫妻,他們常住榆林河畔,與寂寞為伴,默默守護著石窟。

清晨的太陽剛剛升起,榆林窟文物保護研究所小千佛洞(下洞子)的管護員龐賀東和妻子李鳳琴就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們每天最少上來兩次,具體工作就是檢查一下這個洞窟的安全情況,打掃棧道上的衛生。這個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非常重要,關乎著千年石窟文化的保護傳承。”龐賀東說。
龐賀東、李鳳琴夫妻倆的住所修建在榆林河下游峽谷北側一處緩坡上,與南崖上的石窟隔河相望。每天他們都要踩著用鋼管、木板搭建的簡易小橋,穿過峽谷,登上小千佛洞(下洞子)窟區,對周邊安全不厭其煩的進行檢查。

“現在,敦煌研究院正在修復壁畫、修建棧道,等完工后,在河道上和棧道上走起來就安全方便了。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護研究所還修建了新的管理住房,我們的生活條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龐賀東說。
小千佛洞位于瓜州縣城南50公里榆林河下游,因本地人習慣稱上游的榆林窟為“上洞子”,故將小千佛洞稱為“下洞子”。該洞窟始建于五代時期,窟區分南、北兩區,南崖存7窟,北崖僅存1窟,壁畫題材包括經變畫、說法圖、菩薩像、千佛等,是瓜州境內敦煌石窟群的重要一員,也是敦煌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因坐落在河道峽谷深處,離居民生活區較遠,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幾乎沒有人愿意在這里常駐。2017年,來自天水市秦安縣的龐賀東和妻子李鳳琴受聘于榆林窟文物保護研究所,擔負起小千佛洞文物保護看管工作。他們告訴記者,剛到這里的生活非常難熬,住在簡易的毛坯房里,嘩嘩的河水聲和風沙的嘶吼聲貫穿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想著家中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內心的荒涼無處訴說,只有夫妻同心相伴才堅持了下來。
“這里的交通不方便,照顧不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當時家里的老人89歲了,沒有親自伺候好,一直是我心里的遺憾。”李鳳琴說。

就這樣,夫妻倆遠離塵囂,在寂寞中守護一座座不會說話的洞窟,在四季輪回中,日復一日的堅守了6年。
“這里的風沙比較大,晝夜溫差也大,剛開始的時候特別不習慣,尤其是到了冬天,幾乎是與世隔絕,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慢慢適應,對這里的石窟也有了感情,覺得離不開這兒了。”龐賀東說。
李鳳琴自小熱愛繪畫,一直沒有機會靜下心來作畫,守窟工作給了她繪畫創作的時間和靈感。這幾年,懷著對石窟藝術的敬畏之心,她主動找資料學習,用手中的畫筆創作了不少表現石窟藝術的畫作。
“干了這個工作以后,感覺和這些洞窟還是很有情緣的,非常喜歡壁畫上的佛像,所以對繪畫更多了一份熱愛,專門找了這一類的書籍學習揣摩,畫的比較多的是佛像和菩薩像。”李鳳琴說。
于孤獨中用平凡堅守,于堅守中以信念支撐。任憑風沙狂吹,龐賀東、李鳳琴夫妻倆堅守深山峽谷,在極其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與有極高歷史、科學和獨特藝術價值的石窟相伴在一起,成為了這片熱土最忠實的守護者。
“作為小千佛洞的守護人,我們要向一代又一代的守窟人學習,堅守大漠、甘于奉獻。”龐賀東說。
- 2023-04-20敦煌梨園花綻醉游人
- 2023-04-20平涼華亭:野菜變身“致富菜”
- 2023-04-20蘭大二院檢驗醫學中心通過ISO15189醫學實驗室監督評審
- 2023-04-20蘭大二院成功申請甘肅省首個密網支架免費扶持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