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始終以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三個共同”機制創新為有力抓手,扎實推動鄉村組織、人才、產業、生態和文化振興,全面加快建設鄉村整體美、城鎮精致美、產業品質美、山水自然美和社會真善美的“五美康縣”。
創新共同發展機制,共促和諧鄉風美。以“四強四好”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立足地域、片區等實際,著力打造“六大”特色黨建品牌;結合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完善鄉村治理組織,組建紅白理事會、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1034個。深化互助關愛行動,組建“愛心驛站”“鄰里邦”等互幫互助團隊540個,按照群眾點單、組織派單、評價積分、激勵獎罰的運行機制,組織4100多名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和能人大戶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幫辦實事6200多件,探索創新“假期課堂”“微心愿”“暖心有我”等主題活動,及時解辦群眾“揪心事”,鄰里友愛互幫互助蔚然成風;依托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推廣,探索出“村務月月曬”“院壩會”等微治理方式,為群眾搭建說事、議事、辦事平臺,調處矛盾糾紛800余起,解決群眾訴求1900多件。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各鄉鎮派出所開展“背包警務”,為群眾上門送證2864枚、辦理業務4435件,發放宣傳資料62450余份,創新了警務工作模式,被省公安機關全面推廣。
構建共同提高格局,共促城鄉生態美。嚴格落實生態環保政策,對康略高速等60多個建設工地實行清單化管理。扎實推進“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清運處理”的分類處理方式,規范運營9個生活垃圾焚燒場和15個鄉鎮污水處理站。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和農戶積分管理制,按照“六個一樣”標準,深入開展“四擦兩清”和“彎腰動手”行動,組織“美麗庭院”評選,形成全民守護綠水青山的良好氛圍;邀請北京共生建筑、深圳都市實踐設計公司等國內頂尖團隊規劃設計,提升城市品質形象。將城區劃分為15個片區,實行“四個一”包抓工作機制,系統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補短板式改造,拆除城區危舊房屋、違章建筑4.1萬平方米,整治亂搭亂建近400處,把拆遷騰空的地塊用于建公園、綠地、停車場、學校、幼兒園、文旅商街、文化體育場地等城市配套設施,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筑布局,讓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制定“三先、四原、五不、五統”的村莊建設守則,對農戶建房實行聯審制度。建立“鄉村黨組織主導、村民自治、群眾主體、財政獎補”結合的村級管理機制,根據村莊大小,縣財政安排3—5萬元日常管護資金,用于村莊基礎建設。組建村公益設施管理隊伍,設立“積分存折”,對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管護公益設施等進行積分獎勵,調動群眾參與村莊建設管理的熱情。成立195個村民理發室、198個村快遞配送站,完善提升350個多功能文化活動室,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公共生活,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夯實共同致富基礎,共促農民生活美。堅持品質培優、一村一業,建設“小而優”的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整合涉農產業發展資金,已打造農業特色產業示范村21個。鼓勵引導農戶種植老品種大豆、蕎麥等小雜糧2萬多畝,新發展中藥材1.15萬畝、茶葉5000畝、蠶桑1990畝,栽植天麻8000畝、木耳香菇等袋料食用菌1800萬袋,全面提升農業特色產業產值。加快王壩省級工業集中區建設,支持恒康醫療“獨一味”公司改組,加強農特產品跨區域交流合作,推進縣域農產品加工企業與正威集團、廣藥集團、天湖茶業等知名企業和國際火鍋產業聯盟建立穩定供銷業務,帶動全縣農產品、中藥材種植。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全縣認證“三品一標”18個,2022年申報“甘味”知名商標品牌企業6家,新入軌農業龍頭企業3家,2家企業“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通過省綠辦現場檢查。統籌產區農戶合作發展,投入資金103萬元扶持合作社12家,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新注冊家庭農場50家,全縣累計發展合作社1234家,帶動農戶25229戶。構建支部引領、村集體合作社主辦、群眾參與、企業對接的產業發展共同體,全縣247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村集體合作社,吸納村民17700多戶,完善“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有力促進了農戶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全縣35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萬元以上,其中18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 2023-06-02武威市新聯會舉辦“結對幫扶·愛心陽光”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活動
- 2023-06-02高品質提前交付!蘭州這個樓盤又刷屏了!
- 2023-06-02武威市涼州區2023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
- 2023-06-02國網禮縣供電公司拉開2023年“安全生產月”活動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