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民勤縣大壩鎮八一村委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活動室、退役軍人服務站、農民培訓學校、數字鄉村服務站、協商議事室……不時有村民前來咨詢或辦事,再心滿意足地離開,就是這一間間不算大的服務室,源源不斷地為鄉村振興提供著不竭動能。
“以前有啥事都得去鎮政府,現在好了,村上就可以辦好,真是方便多了……”這是八一村村民的共識。
近年來,民勤縣大壩鎮八一村立足高質量發展,按照全鎮“12456”發展規劃,結合村情實際,科學謀劃思路,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形成了筑強堡壘、盤活土地、培育產業、建強基地、打造宜居五位一體的“八一樣板模式”,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產業發展新路子。
筑牢支部堡壘,黨建托起致富夢
八一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富民”思路,全力推行“黨建+”模式,深入推進黨建、產業融合,將基層組織、黨員能人、示范基地、技術服務隊等納入統籌調度,推動村黨組織“進合作社、上產業鏈、入農業基地”,形成了“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黨建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使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支部強了,我們越來越有信心過上更好的日子。”“我們村現在的變化翻天覆地,感謝黨的好政策”…這些都是八一村村民發自內心的感慨。
在八一村,支部書記以身作則,村干部自立“鐵規”,自覺接受監督,嚴格實行組織生活制度,并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工作制度,不斷規范支部建設,發揮先鋒示范帶動作用,筑牢支部“橋頭堡”。為了激發人才“活水源”,八一村堅持“能人興村”理念,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通過不斷加大后備干部培養力度,將優秀青年和致富帶頭人推薦進班子,使領導班子結構和能力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提升。
“當時,我們就想找一條適合八一村的致富路,讓鄉親們吃得飽、穿得好、把錢賺。”八一村黨支部書記甄作軍說。
2007年,在石羊河流域全面治理背景下,八一村黨支部帶領幾名黨員群眾開始發展棉花、葵花、辣椒、玉米等農作物種植,試圖從土里種出一條致富路,結果事與愿違,種植效益差強人意。關鍵時刻、重要節點。2009年,八一村嘗試探索人工馴化野生沙蔥,查資料、請專家、搞實驗,終于通過冷刺激的方法成功破解了沙蔥冬季休眠的難題,在日光溫室安裝噴灌設施,打造“人工降雨”環境,形成野生沙蔥人工馴化種植的成熟技術,種出民勤歷史上第一棚“家養”沙蔥。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第一批黨員種植戶喜獲豐收,村民們對沙蔥的種植有了信心。在大壩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八一村黨支部著手在黨員致富能手、科技帶頭人上做文章,成立4個黨小組,分別負責沙蔥良種選育、種植技術服務、精深加工產品研發、銷售市場拓展和電商服務。積極深入種植戶家中講解沙蔥種植、管理、銷售等技術和信息。同時,通過“一對一、二對一”的方式,由1名黨員帶動1戶群眾,2名黨員幫扶1戶脫貧戶,采取種植“幫”(幫助解決群眾難題)、技術“帶”(傳授管理技術)、資金“扶”(申請銀行貸款)等辦法,帶動群眾發展產業,幫助脫貧戶致富增收,現在八一村種植戶個個是行家里手,培養出了“土專家”、致富能手37人。時至今日,沙蔥產業已擴大到全鎮8個村和全縣14個鄉鎮,涉及40多個村社,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以上,產值達3億元以上。
盤活土地資源,夯實基礎解難題
土地,才是農民最大的資本。要想鄉村振興,還得在土地上做文章,讓農村土地釋放新活力。一直以來,八一村堅持做好土地流轉這篇大文章,探索推廣農戶之間相互流轉、企業大戶自主流轉和“黨支部+合作社”集中流轉等三種方式,不斷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持續推動農戶、合作社集約化、規模化種植生產,切實發揮土地經濟效益,為打造特色產業品牌,擴大農民收入規模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6年,我開始收集閑散土地進行規模種植,但最初只能從村民手中流轉10畝至20畝土地,規模較小,每畝地流轉費用大約400余元。”八一村種植大戶葉曙光說。后來,隨著八一村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使得越來越多的村民們對土地流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土地流轉率。他的種植基地也從最初的十幾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00余畝,每畝地流轉費用也提高到了900余元。
要想火車跑得快,得靠車頭帶。村委會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共同商討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即領辦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實施規模化種植,統一購買種子、農藥、化肥減少成本,雇傭農民進行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最終帶動集體收入增加,這一方案獲得了全體代表的一致同意。接下來村委會組織人員積極上門宣傳政策,動員村民入股合作社參與土地流轉。村黨支部書記甄作軍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參與土地流轉不但能獲得租金,每年還能參與分紅,農戶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后,就可以放心地出去打工了,又可以獲得一份打工收入。同時土地流轉還能提供就業機會,為群眾就近務工提供便利,不僅富了村民還帶活了集體,實現了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壯大的雙方共贏。
“今年,我們依舊發展沙蔥產業,流轉土地566畝,預計收入1120萬元,合作社免費發放種子,輔導農戶栽培技術和管理方式,帶動農戶參與沙蔥種植。”富民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說。

“土地流轉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價值,同時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優化了產業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提高了農村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水平,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真正‘流’出了特色,‘轉’出了活力。”大壩鎮鎮長李財元說。目前,八一村已實現了整村土地流轉,促進了耕地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增加了群眾收入。
培育特色產業,四季輪作富農家
鄉村振興路上,所有村民都要齊頭并進。近年來,大壩鎮不斷鼓勵村民投入到沙蔥種植產業中,為解決村民的種植技術問題,村“兩委”負責人組織部分黨員干部、產業致富帶頭人、產業大戶到內蒙古觀摩交流學習沙蔥種植技術,與當地農戶面對面學習討論;邀請內蒙古農科院、甘肅農科院專家深入大壩八一村實地為群眾講解沙蔥栽植、管理等技術。
為了在發展露地沙蔥的基礎上推動溫室沙蔥種植,實現沙蔥四季供應,鎮村兩級干部共同努力,鄉賢能人主動入戶了解民意,為村黨支部出言獻策,離崗的老支部書記、退役軍人成立“說事”服務隊化解糾紛并打消大家發展溫室沙蔥的顧慮,村民們心氣順了,意見就統一起來了,露地沙蔥、溫室沙蔥齊頭并進、同向發展。
標準化種植、品牌化營銷是八一沙蔥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八一村領辦富民源、長煉、翱翔等13個沙蔥專業合作社,依托沙蔥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和農超對接等多種渠道,做成訂單農業,銷往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河北、廣州等地,沙蔥坐上了快車道。
村黨支部書記甄作軍說:“以前種植沙蔥,銷售是最大的難題,聯系外面的買家,人家又嫌產量少,不愿上門收購。現在,有了合作社,可以統一供應市場,也可以包裝后通過網絡銷售……”八一村的合作社從沙蔥產前、產中、產后統一提供技術指導、銷售信息、產品包裝,較好地解決了群眾的銷售難題。
有了科技賦能、服務支撐,變化是可喜的。目前,八一村發展露地沙蔥5000畝,種植溫室沙蔥500座,實現了四季種植銷售。同時,從事沙蔥種植的農戶達到168戶,戶均種植沙蔥達到了6.5畝,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余元。“去年一年,我種植了露地沙蔥16畝,溫室沙蔥2座,一年下來,通過合作社銷售收入超過36萬元。”大壩鎮八一村村民葉財香說。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沙蔥產業不僅成為民勤縣一張值得驕傲的美麗名片,更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金苗苗”。
建強園區基地,鼓起群眾錢袋子
產業園是產業振興的芯片,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2019年,大壩鎮搶抓省市縣出臺的政策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863萬元建設了占地9400平方米的沙蔥產業園,配套科技研發中心、恒溫庫、包裝車間、交易市場等產業基礎設施,邀請科研院校專家“落戶”沙蔥產業園,搭建產學研推聯合育種平臺,制定出臺統一的沙蔥種植、管理、采收技術規程,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同時,依托“民清源”公共品牌,設計具有地域屬性的精細化包裝,擴大民勤沙蔥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如今,產業園已發展為西北五省最大的沙蔥人工繁育供銷基地,沙蔥產業做成了全縣乃至全市的一張“產業名片”,不斷鼓起了鄉親們的“錢袋子”。
“有了大壩八一沙蔥品牌加持,我們的產品遠銷南方發達地區,售價比市場同類產品高出5%以上,現在每年可生產優質沙蔥600多萬公斤,年銷售收入超過9000萬元。”對于未來的發展,大壩鎮八一村黨支部副主任葉得普信心滿滿。“園區務工需求大,剪沙蔥的活兒根據產銷節奏有序進行,一個板凳,一把剪刀,每人每天350元保底”。八一沙蔥產業園常年帶動勞動就業達2000余人,實現勞務收入3000萬元左右,真正解決了周邊村社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打造宜居鄉村,迎來幸福新生活
八一村聚焦農村人居環境短板,著力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突出村里村外不見垃圾、房前屋后見縫插綠、廁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潔家園人人處理,實現了鄉村“舊顏”換“新顏”的轉變,如今,煥然一新的八一村垂柳依依、整潔美麗,群眾的幸福感、歸屬感更加濃烈。
“以前家里沒建水廁,大部分人都在家里上簡易旱廁或者野外如廁。現在每家每戶不僅有干凈的廁所,房子也越來越漂亮,柏油路修到家門口,環境變得更好了,我們農民生活更有盼頭。”大壩鎮八一村村民甄世龍開心地說。
建設宜居鄉村,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實。在大壩鎮八一村道路兩旁,“敬老愛幼,講文明”“遵守誠信,講衛生”“愛惜糧食,節水電”等提示標語隨處可見,內容涵蓋公共道德、村風民俗、衛生創建、精神文明等方方面面。除了張貼標語,八一村還利用“鄉村大喇叭”“流動小喇叭 ”循環播放《村規民約》,讓鄉風文明根植于心。

2023年,大壩鎮大力實施八一村、城西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移民搬遷建設項目,建設住宅318套,總投資1.35億元,占地面積421.36畝,同時兼顧產業發展,配套建設日光溫室118座,養殖小區225套。“我們村里的房屋大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大家都想住更好的房子,今年趕上了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移民搬遷的好政策,生活越過越美好。”大壩鎮八一村村民葉財香說。從“喝水難”到“喝好水”,從住土房到住新房,從“有陋習”到“樹新風”,從“臟亂差”到“凈暢亮”。如今,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紅白事從簡,尊老愛幼的典型明顯增多,環境衛生大改變,崇尚文明、遵守公德的良好風尚已經逐步形成,真正迎來了幸福美好新生活。
(文章圖片均由民勤縣大壩鎮政府提供)
- 2023-06-14方大炭素石墨化廠開展班組應急處置技能大賽
- 2023-06-14國網甘肅電網建設事業部:寧湘特高壓工程完成初設審查
- 2023-06-14華亭:“紫土豆”化身“致富豆”
- 2023-06-14蘭州市城關區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