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武威市文聯、武威市文旅集團主辦,武威市文化館、武威市舞蹈家協會、武威天馬大劇院共同承辦的武威市優秀舞蹈作品專場晚會“舞動涼州”,在武威市天馬大劇院圓滿落幕。一場名為“晚會”的優秀舞蹈作品展演,凝聚了多方支持,更是集結了無數汗水和時光的共謀。
十二曲繽紛之舞,展示的是二百多名舞者演繹“古今涼州”身心之美,體現的是當代武威“歲守涼州”舞蹈文化的“大美無言”。這種身體與時光的“互通”,更是凝結了舞蹈編導付泓“深扎涼州”的沉醉、迷戀和無盡向往,以及關聯的“民俗想象”。這種想象之間,是可視又不難察覺的,是簡略卻不簡單的,是通俗易通卻隱含“古今思辨”的。雖不具比擬國家級高水平表演團體的“高精尖”舞蹈表演技術,卻勝在“清晰的邏輯、樸實的言語、極美的真誠”,且始終縈繞的“堅定、明智、純樸”的信念之力。這樣的翩翩起舞,就是付泓為表“大地情深”,站在涼州的民風中“互通”信念之舞。更是付泓想說“古涼風韻”:行在盛世的時光中“互通”信念之舞。
大地情深:站在涼州的民風中“互通”信念之舞
舞蹈話語中的涼州,深邃且無盡繽紛,卻在歷史的變遷中變得凌亂迷人眼。可能在歷史的書卷中,可能在長者朦朧的記憶里,但卻從來沒有離開過人民。
上半場“大地情深”正是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由純樸的農民和善鼓的藝人共同在表演《涼州攻鼓子》中拉開帷幕。整個鼓舞表演沒有華麗的動作,卻有著厚重、莊嚴的儀式感。沒有絢麗的空間流動和形象敘事,但卻能將觀眾引入一個“古今之變”的穿梭體驗。《奶奶的幸福生活》是以“文物(鳩杖)”作為舞蹈結構發展的基本線索,又圍繞孝道展開命題書寫。一群身著傳統服飾老太太扮相的演員,隨著音樂的多變帶領觀眾體驗“夕陽歡樂”,還在方言的渲染中展示了老有所樂,老少皆宜的和諧場景。
觀賞中,《涼州大秧歌》和《如歌歲月》將觀感帶入一個小高峰,一面彰顯“當代大秧歌”的涼州風貌,一面以通俗的舞蹈肢體變化詮釋其時代風貌。隨著《團》和《家園》的出現,在場的觀眾無不對那種即在鄉間又在舞臺,雅俗“互通”所驚嘆。更重要的是,那種與普通勞動人民形象緊密關聯,又是在如此靈巧的轉身、跳躍、旋轉和搖擺中生出“互通”個人與集體記憶共鳴。
仔細觀察,付泓在“大地情深”的創作系列中,傾斜的雖然是“廣場舞、群眾文化”等通俗大眾的表演形式,但傾注的卻是對歷史和現實的“舞蹈動態”的字斟句酌。這可能就是付泓,深扎涼州大地,卻心懷當代舞蹈創新意志,在考察、分析、摸索、嘗試和體驗中面向“民俗想象”追求一種“互通”的信念之舞。因為,他希望通過他的創作讓更多人知道,舞蹈是想象的藝術。
古涼風韻:行在盛世的時光中“互通”信念之舞
古代涼州,對于當代的舞蹈藝術家而言是一個神秘極具魅力,卻又十分抽象的概念。再現古舞,追其根源的舞蹈大師屈指可數。但是沿著大師的步伐,在迷思的體驗中行韻作舞卻也各美其美。下半場的六曲作品,雖然是型塑的對象,但表現的形態各異。首先是《荷闔童趣》,映入眼簾的似蓮花童子,又似滿園鮮荷。作為“小荷風采”的銀獎作品,其“童真童趣”的文化之美已備受認同。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其創作源泉,卻來自天梯山石窟造像的蓮花童子原型。因為,佛經中典型的故事,大多莊重。那么,以當代視角重構其旨趣其實并不容易。想必編導也有過思想斗爭,為體現時代幸福生活下的美的審視,付泓保留了具體形象的從眾的方向,將蓮花童子和兒童蓮花在同一畫面上,主次交錯保留了“蓮花童子”之美,也彰顯了兒童表演蓮花的趣味。
在筆者看來,《銅雀春深》和《釵頭鳳》是一類舞蹈,與眾不同則在于舞蹈創作的出發點和形式發展路徑不同。前者關注的具體時代伎樂的命運之美,后者則強調透過詩意詮釋命運之美。然而,最終匯集一起其形態都是“古韻”中的律動之舞影。可能編導也有所體會,則特意將《胡騰、胡旋》《漢風鼓韻》穿插其中,這當然可能充分考慮一般觀眾在視覺接受層面的多元體驗。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付泓意圖借由在此之間的差異,結構一種促進四個作品風格別樣,又可以將“西域”和“漢風”與古代涼州“互通”的觀賞體驗。
由此可見,一種書寫“古涼風韻”的筆觸,不僅僅在于單個作品的場景、形象、動作和技術。更有意而為之的,是借用創作者對歷史中的“古代涼州”的盛世時代體驗,將舞蹈風格在差異的顯現中達到更進一步的敘述。特別是最后的西涼樂舞《覓》,眼見的是紅綠斑駁,神采翩然的舞姿和風韻,但命題導向的是舞蹈編導對“樂舞”再現的一種“古涼風韻”的立場。當然,此刻的“覓”不再孤單,而是已經在鋪陳好的“盛世時光”中,開啟了付泓的“互通”式表演。
付泓舞蹈創作演繹的是一種“涼州”舞蹈文化的古今之光,隨著“晚會”謝幕尾聲來臨時,現場的掌聲、歡呼以及眼含淚水,面帶微笑的演職人員和編導,無不訴說著表演的時光的短暫。“舞動涼州”可圈可點的形式、內容、韻味和色彩,值得深入探究。事實上,妙不可言的雅樂和節律通俗的流行音樂,也多有“互通”,種種的“互通”豐富卻不雜亂。筆者猜想,這可能就是付泓與民俗想象“互通”的信念之舞,是在不言中的魅力和能量。無論如何,付泓是時代賦予了他舞動的希望,“舞動涼州”更是新時代的武威人民身在幸福的共同訴說。創建文化旅游名市營造良好氛圍,武威市公益文化活動百花齊放。“舞動涼州”不止,付泓與民俗想象“互通”的信念之舞不止。
(作者簡介:楊祎程,男,中共黨員,南京體育學院舞蹈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后流動站,藝術批評在站博士后。)
- 2023-08-09驚心動魄30小時,揭秘慶陽大暴雨“零傷亡”背后的氣象故事
- 2023-08-09麥積稅務:稅收助力“隴上櫻珠”香飄萬家
- 2023-08-09蘭大二院舉行2023年新員工入院儀式
- 2023-08-09國網甘肅數字化事業部:數字化專業領域省級重點科技研發項目成功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