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頻道 >> 國內財經

專家:構建循環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新格局

23-08-22 08:45 來源:人民網 編輯:田洋

  人民網北京8月21日電 (歐陽易佳)近日,“礦業報國 綠色發展 智創未來”現代礦山發展論壇在京舉辦,與會嘉賓表示,應積極推動礦業智能綠色安全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科學配置、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循環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新格局。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表示,我國有色金屬礦業建立了設計、施工、生產完整齊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了龐大的礦產資源產業,牢固確立了世界第一大有色金屬生產國、消費國、貿易國的地位。2022年,我國有20余種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產量排名世界第一,既包括鉛、鋅等大宗礦產,也包括稀土、銦、鎵、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同時我國有色金屬礦業的自主創新和裝備水平已從模仿、跟跑發展到目前的部分并行階段,有力支撐了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中冶集團暨中國中冶黨委常委、中國中冶副總裁曲陽認為,當前,世界能源革命加速演進,綠色低碳轉型浪潮翻涌,全球競爭格局在信息化技術的進步中不斷重塑,推動著我國礦業行業向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促進能源轉型以及綠色、智能化發展方向持續轉型,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應始終堅定目標方向,在新時代勇擔新作為,緊緊圍繞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核心功能,堅持戰略定力,加速推進創新發展,全力實施深化改革,為礦業行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恩菲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誠表示,在非煤礦山領域,中國恩菲緊盯行業難題謀創新,聚焦產業需求促發展,始終致力于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近年來,堅持以研發賦能業務、創新驅動發展,科研平臺質量不斷提升,各類創新技術競相涌現,成果轉化持續活躍。實現了礦山領域多項第一,承擔了我國金屬礦山90%的超千米深井設計,開創了國際領先的高濃度膏體充填成套技術裝備,建成了我國首座自然崩落法礦山和最大有色地下礦山,先后實施了多個大型尾礦庫。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表示,智慧礦山是世界礦業發展的大趨勢,智慧礦山建設要以礦產資源的安全職能,綠色低碳開發為目標,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礦業開發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保障,構建全面感知、實施互聯、自主學習、動態預測、科學決策、協同控制的智能系統,實現礦山資源開采運輸安全保障、經營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化運行。采用因礦施策、效益優先的原則,堅持前瞻性、先進性、可靠性、實用性和開放性統一的迭代發展,實現分布式統一架構的智能化系統架構設計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運敏認為,“數”“智”主推中國制造高飛遠航,在中國制造2025目標指引下,新基建實現內循環,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布局與發展,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需求將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保持著旺盛的勢頭。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圍繞戰略性礦產資源展開,我國采礦技術目前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但在硬件開采方面,尤其是超大規模開采工藝和技術及裝備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希望未來能看到這方面的提升與突破。

  中國五礦首席技術專家、中國恩菲副總工程師劉育明認為,我國礦產資源未來的總體趨勢是向深井、超大規模不斷發展。基于發展趨勢,中國恩菲正著力攻關深井超大規模高效開采關鍵技術,包括深井開采工藝、全尾砂膏體充填、熱害控制、深井提升系統、智能裝備、自然崩落法等系列技術,以技術能力的提升不斷攻克和解決資源綠色高效開采等方面難題。

  目前,我國面臨資源保障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資源勘探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亟待增強等嚴峻挑戰和問題。

  對此,葛紅林提出,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國家戰略發展的后顧之憂,加快提升內循環的資源保障力和外循環的資源控制力,贏得全球戰略發展的競爭力。最大程度地縮小與國際一流水平的差距,要加大有色金屬資源勘查技術的科技攻關力度,加快裝備設施的研發制造和國產化進程,最大程度地縮小差距,打造自主可控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秉持礦產資源開發綠色化、智能化的理念,自覺融入“雙碳”行動,將綠色環保貫穿于礦山生態修復,綠色采選全過程。推進數字化賦能有色礦業發展,推動各環節智能化融合,努力開創數字化發展新局面。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