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武威就有“涼州八景”之說。那么,“涼州八景”的說法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一
在記憶深處,流傳最廣的,當屬于清代武威人張玿美的“涼州八景”組詩。
清乾隆十四年(1749),張玿美主持編修完成《五涼全志》。其中《武威縣志·文藝志》記載有張玿美寫的兩組詩,一是《涼州八景之三》,即“綠野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二是《甲子初秋得賦歸田頗有故園風景之樂疊前八景原韻之四》,分別是“鎮西曉角”“狄臺煙草”“金塔晴霞”“大云晚鐘”。《古浪縣志·文藝志》記載有張玿美寫的一組詩,即《涼州八景之四》,分別是“綠野春耕”“黃羊秋牧”“天梯古雪”“平沙夜色”。把這三組詩綜合起來,那么涼州八景則是“綠野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鎮西曉角”“狄臺煙草”“金塔晴霞”“大云晚鐘”“黃羊秋牧”。
經過張玿美的推崇,“涼州八景”逐漸流傳開來,名氣越來越大。
二
在此之前的明代洪武年間,“涼州八景”就已經存在。清順治年間蘇銑《重刊涼鎮志》之《疏賦詩》中,收錄有明代洪武年間流寓武威的丁昂撰寫的《涼州賦》,其中就有“涼州八景”的描述:
“其地輿漢武開邊,置郡立各(縣),充國屯田,且戰且耕,苻堅始據,姚萇繼興,五涼更替,逮唐始平。其景物鎮西曉角、大云晚鐘、金塔晴霞、天梯古雪、狄臺煙草、平沙夜月、綠野春耕、黃羊秋牧。”
文中列出的八個景點,與清代乾隆年間“涼州八景”的說法完全重合。而此文是丁昂于明代洪武年間謫戍涼州后所寫,由此推斷,“涼州八景”在明初洪武年間就已存在,且名聞當地。
丁昂所寫的“涼州八景”,比張玿美的組詩早了三百多年。
三
丁昂是誰?他是哪里人氏?為何會流落到武威?
《五涼全志·武威縣志·人物志》有丁昂的簡短記載,全文曰:“丁昂,吳人。洪武間謫戍涼州,不詳何官。觀其所著《涼州賦》自敘之詞,其為京朝侍從可知。”大意是,丁昂是蘇州人,明代洪武年間謫戍涼州,不知道此前擔任什么官職,但從他所寫的《涼州賦》的自敘內容來看,可知其為朝廷侍從。
丁昂《涼州賦》最后一段是作者自敘內容,文曰:“嗟!余生于吳會,出自校黌。顧才能之委靡,沐圣澤之汪洋。列簪纓于朝署,陪鴛鷺之翱翔。力微任重,萬死投荒。倏年華之廿載,£羈寓于此邦。念前辜之莫期,盼天路之悠長。嗟暮景之衰遲,睇鄉關之渺茫。登高望遠,感慨彷徨。紀風土之大略,歌昭代之時康。忘巳分之僭喻,綴鄙詞之荒唐。命墨鄉之從事,托行素而傳芳。覽斯文之碩士,幸勿誚其斐狂。”
大意是,我生于蘇州出自學校,盡管才疏學淺,但卻受帝王恩澤,在朝廷官署陪侍。因任務繁重不慎犯錯而受到嚴厲懲罰,貶謫到荒遠之地的涼州衛。時間飛速流逝,一晃二十年寄居在此。想當年的罪過沒有盡頭,盼望能夠回歸。只是哀嘆垂老之年,遙望故鄉渺茫。登高望遠,感慨萬千。我寫此文記述涼州大致的風土人情,歌頌本朝政治清明、時世太平。但我撰寫的不過是些鄙俚淺陋之詞,希望看到此文的博學之士,不要責備我肆言無忌。
一段自敘之詞,道出了丁昂的基本身世、坎坷仕途,以及思念家鄉的萬般愁緒。
四
丁昂寄居涼州期間,除了上述《涼州賦》之外,還題寫了大量關于涼州的詩歌,如《于鎮西樓聞角聲》(《五涼全志》為《西樓聞角聲》),這里的西樓,指涼州城的西城樓。全詩云:“朝來畫角起城頭,三弄梅花動客愁。孤館驚回吳國夢,高樓吹斷玉關秋。塵生碧瓦霜華重,月落青山露氣浮。多少鄉心歸來得,不堪聞此淚長流。”
再如《詠塔寺》一詩,塔寺即羅什塔寺,全詩曰:“千尺浮圖插上蒼,禪宮七寶燭靈光。長虹隱映消殘雨,孤鶩相從趁晚涼。近接彩云飛太華,遙隨紅日映扶桑。昆侖赤水原蒸結,直可朝餐未有方。”
又如《雙塔》一詩,全詩內容為:“駢肩比立插青霄,入夜還看掛斗杓。揮漢雙毫霞作簡,擎空兩柱蝀為橋。同穿碧落長河漏,共鑒寒潭倒影搖。雨霽通纏云一縷,直如白玉帶圍腰。”
再如《狄臺》一詩,詩云:“招討臺荒四百年,涼州風月幾凄然。白旄無復麾西塞,故壘仍前駐北川。每歲春風齊碧草,有時朝雨起寒煙。至今冷落空遺址,不見游人一醉眠。”
五
從明代丁昂《涼州賦》中的描述,到清代張玿美的組詩,“涼州八景”在明清時期已經廣為人知。而八景的內容既有農耕場景,又有游牧風光,既有人文遺址,又有地貌特色。且這些人文遺址也非一朝一代形成,如天梯山石窟開鑿于北涼時期,大云寺之名源于唐代,狄臺的說法與北宋名將狄青有關,金塔寺是蒙元時期涼州四部寺之一等。由此可知,“涼州八景”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積淀逐步形成的,到明清時期已成規模,名氣大增,成為當時武威著名的旅游景點。
作者:李元輝( 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