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2月28日訊(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張振國)近日,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成立30周年慶典暨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論壇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上,作為武威釀造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行業代表,“涼州熏醋(鳳林鳴酢)中國食文化大健康食材創新獎”揭曉,張文柏獲“2023年度中國食文化涼州熏醋釀造技藝傳承工匠獎”。

來自全國各地行業協會代表、企業代表薈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成立30周年、參與和見證了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系列活動,拉開了中國食文化研究會2024年“助力鄉村振興”新篇章。

醋的歷史文化堪稱博大精深
縱觀醋的起源與演變,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醯、漢代的酢、兩晉南北朝的苦酒、唐宋的醋直到現代的精品醋、保健醋,每一步都折射出中國文化智慧的光芒。
醋,周朝時稱為醯(音同兮)。公元前1058年周公所著《周禮》一書,就有“醯人掌管五齊、七菹”的記載,醯人就是周王室掌管五齊、七菹的官員,所謂“五齊”是指中國古代釀酒過程五個階段的發酵現象,醯人必須熟悉制酒技術才能釀造出酒來。醯人的官制規模在當時僅次于酒和漿,這說明醋及醋的相關制品在帝王日常飲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專門的釀醋作坊,醋也不再是王室專用。《論語·公治長》中就有醋的記載:“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可見春秋時代,食醋已經非常普遍。
漢代醋已開始普遍生產。東漢時期的著作《四民月令》中記載有醋的釀造時間:“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做酢”。
至今,只有出土于武威的漢代醫簡53號簡上“酢漿飲之,日再夜一”的墨跡,是明確把醋定位在一個地方的文字記載最早的個例,比《晉書》劉伶起源說早500多年。53號簡上寫道:“治金創止恿法:石膏一分,姜二分,甘草一分,桂一分,凡四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寸,酢漿飲之,日再夜一,良甚。勿傳也。”這個藥方是西漢涼州人發明的驗方,醫家私下傳播。把四味藥熬制成膏,做成一寸見方的藥塊。白天用醋飲服兩次,夜間一次。這一記載,首先打破了古醋宴席應酬的作用,醋開始派生了其他的用處。其次,明確了涼州人早在西漢時期就把醋普及開了,而且醋還具有藥用價值。從旱灘坡一同出土漢簡的地方,同時發現漢代涼州的大、小麥顆粒,證明涼州人以大、小麥釀造醋(即涼州熏醋)的歷史距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齊民要術》在所記的“大麥酢”“小麥酢”。在《漢武內傳》這部文獻中,西王母告訴帝曰:仙藥中有“鳳林鳴酢”其實鳳林鳴酢就是涼州熏醋。
由此可見,涼州熏醋源遠流長,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涼州熏醋以其綿、酸、香、甜、醇獨特口味和悠久歷史,獨特釀造技藝位居中國名醋系列。涼州熏醋在釀造過程中,產生的氨基酸、有機酸、糖類、催生素和鹽等,能夠有效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在食用方面,它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和鐵,使人體易于吸收,也可以用于腌制蘿卜、白菜、大蒜等食物。
傳承釀造技藝制作飄滿歷史的味道
記者來到武威醋大媽食品有限公司,正趕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醋剛出鍋,只見工作人員正在往大缸里不停地倒灌。整個操作間沉浸在一股濃濃的醋香味里。欲制醋,先釀酒;要釀酒,先蒸飯。張文柏董事長說,武威醋大媽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涼州熏醋”,所用原材料十分講究,品質要求很高,制作程序主要采取:“燜、蒸、拌、酵、曬、淋”5個過程,要經過21道工序,涼州醋的釀造以谷物為主料,先加入酒曲,采用低溫酒精進行發酵,然后再拌入谷糠麩皮經醋酸發酵。一半醋醅進行熏醅,另一半醋醅進行淋醋,以所得醋液再浸泡熏醅,淋得新醋。
在公司陳釀曬場,新醋需經日曬、露凝、撈冰、高溫殺菌(夏天任其烈曬,除去水分和雜料;冬天放在室外,醋中的水結冰浮在醋上,將冰撈出,效果與蒸發相似等工序繼續發酵和濃縮,時間跨度一到兩年甚至五六年不等,經過熟化,釀出老陳醋。陳醋一缸新醋,除去一半水分后,便能達到黑紫顏色,過夏不霧,過冬不凍,經過夏伏曬冬撈冰,醋濃度顯著升高,各種物質充分反應,最后用九十九度高溫滅菌法滅菌,最終制出酸、香、免、甜、鮮、郁香撲鼻回味無窮的涼州陳醋。其乃調味之珍品,食醋之精華。
武威醋文化博物館是一家集民俗釀造文化遺產展示、旅游開發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主題博物館,由武威醋大媽食品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博物館分為老作坊、醋史館,陳列館等三大主題展館,以及一個體驗館。全館采用聲、光、電等現代表現手段,全新演繹燜、蒸、拌、酵、曬、淋等傳統工藝流程,回歸重現涼州熏醋的傳統釀造技藝。
- 2023-12-25武威涼州:書畫進萬家 墨香北安村
- 2023-12-22【甘肅臨夏積石山6.2級地震】涼州區愛心企業火速馳援積石山震區
- 2023-12-21我和你在涼州白塔寺看雪
- 2023-12-12涼州:年產27000噸食用菌菌包生產項目建設施工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