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發展不變的話題。崆峒區西郊街道躬身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搶抓城市更新行動戰略機遇,以建設“凈、美、亮、好、暢、安”街區為目標,立足群眾“柴米油鹽”、關心百姓“急難愁盼”,積極探索城市更新+治理創新“雙新”賦能新路子,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筑牢民生底線,著力補齊城市發展短板,全面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一張張民生清單,洋溢著濃濃的“民生味”,成為一幕幕關懷入微、傾情為民的生動實踐,有力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人民群眾的“民生清單”作為城市更新的“責任清單”
以“繡花功夫”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用“工匠精神”助力城市更新
讓街區顏值有新提升 形象品質有新高度
托起廣大群眾“穩穩的幸福”
.......................
拆違拆臨促蝶變精“繡”城市新畫卷
拆違(危)拆臨專項整治行動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迫切需要,西郊街道全面落實屬地責任,聚焦違(危)建臨建整治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堅持“以點帶面、線面結合、連片整治、整體推進”的原則,緊盯沿街沿線、背街小巷、小區院落等重點區域危舊房屋、危險建筑、臨時搭建,成立工作專班,科學制定方案,壓實工作責任,明確推進措施,全力以赴抓摸排,動真碰硬抓拆除,科學規劃抓建設,打出了“強力拆除、以拆帶建、拆建并舉”的組合拳,通過鼓勵自拆、積極助拆等方式對涇河大道、東西三里塬、南環路等區域25處1650平方米存量違法建筑、危險建筑、臨時建筑進行了拆除,確保歷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安全隱患及時消除,高效釋放空間資源,有效提升市容市貌,讓城市提“顏值”增“氣質”。


老舊小區微改造破舊立新改出滿滿幸福感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然而老舊小區卻在發展的腳步中略顯疲態,路燈不亮、小區停車難,雖然只是民生領域問題的“小切口”,卻是連著居民生活幸福度的晴雨表,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是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貼心工程。街道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按照安全、實用、整潔的原則,整合多部門政策、資金、資源,突出綜合整治、設施建設、功能完善,對老舊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逐步更新燃氣、供電、供水、排水等老化管線,拆除違法建筑,修繕外立面、補充照明設施、配套監控設備,增設垃圾分類箱,規整架空落線,清理“蜘蛛網”“牛皮癬”,建成”網格黨群服務站”4個,通過推行業主自治、就近物業企業接管、連片管理三種模式,為老舊居民小區安裝門禁系統、施劃停車泊位、消防交通標示和集中充電裝置,不斷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服務水平、改善生活品質,給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努力實現從“末端管理”轉向“源頭治理”“分散管理”轉向“集約治理”的轉變,舊樓改造中的一個個“好點子”“好行動”,解鎖了治理“密碼”,讓居民充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人居環境整治 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城市中隨地吐痰、亂扔煙頭、隨意拋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已成為困擾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的頑疾,嚴重影響到城市形象和衛生保潔。西郊街道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發展思想,堅持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一項民心工程、實事工程來抓,按照“整體性、系統性、宜居性、安全性、包容性”總體要求,堅持建、管、護相結合原則,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管理機制,持續抓好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河道周邊等區域人居環境整治,組織包抓共建單位“包街包路包小區”,加大對房前屋后及周邊環境衛生巡查頻次和偏角盲區的清掃整治力度,下大力氣整治亂倒亂排、亂堆亂放、亂涂亂掛、垃圾清運不及時等行為,持續推進對戶外廣告、門頭牌匾的整治力度,壓茬開展外接線路捆扎、箱體美化整治,全力解決“環境差”“秩序亂”“行路難”等問題。街道還多措并舉加大資金爭取力度,按照“一社區一特色”“一街巷一主題”要求,通過改善基礎條件、更換門頭牌匾、規范經營秩序、布設創城元素、綠化美化亮化等措施打造了“巷往時光”“德育巷”“逐夢望臺”等特色小巷,將城市精細化管理向街巷里弄延伸,全力改善轄區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力爭實現“路平、燈亮、整潔、有序、綠色、靚麗”的建設目標,打造“美麗街區”,布局“美麗家園”,涵養“美麗生態”。

下一步,西郊街道將持續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以民生實事為切入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著力在基礎設施提升、市容市貌整治、城市治理提效上加壓用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以實實在在的整治成效,讓“民生清單”變為“幸福賬單”。
- 2024-02-26瓜州:龍騰虎躍鬧元宵
- 2024-02-26瓜州:煙花璀璨迎元宵
- 2024-02-26國網甘肅電網建設事業部:猜謎鬧元宵
- 2024-02-26國網甘肅電網建設事業部:精打細算控造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