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我國重要的現代能源綜合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戰略通道,是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示范區。近年來,甘肅把新能源產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依托豐富的土地、風能、光熱資源,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建設,風電產業始終保持著高質量發展節奏。
資源稟賦優勢明顯,新能源開發利用率位居全國前列。甘肅“富煤、貧油、少氣、風光優渥”的能源結構特點突出,是“西電東送”重要輸送走廊。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能源并網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60%,排名全國第二,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8000萬千瓦。經過十多年快速發展,甘肅已建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通渭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部署打造金(昌)張(掖)武(威)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在持續提升酒湖直流工程外送能力的基礎上,推進實施“隴電入魯”“隴電入浙”“隴電入滬”工程,從規劃、并網、消納全環節協同發力,實現了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成本比較優勢明顯,全國優勢風電產區的地位持續鞏固加強。在政策、需求、技術共振邏輯背景下,甘肅風電產業整體進入高速增長期,帶動整個產業鏈迸發強大的市場活力,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持續走高,成本比較優勢推升風電裝機快速增長。甘肅作為全國優勢風電產區的地位持續鞏固加強。從成本端看,甘肅風電已具備比肩甚至超越光伏的成本競爭優勢。以風機為例,2022年9月甘肅陸上風機的招標平均價格為2443元/KW,最低可達2000元/KW以內。國投甘肅新能源與三一重能聯手打造的國投瓜州北大橋第七風電項目,將等效小時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壓降至0.098元/KW,低于0.1476元/KW的光伏最低價,成為我國度電成本最低的新能源項目。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風電成本比較優勢凸顯,經濟性大幅提升,企業利潤增厚效應顯現。
風電產業先發優勢明顯,全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甘肅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省內部分企業在政策補貼支持下,實現了快速發展并形成規模優勢。經過十多年發展,甘肅風電產業鏈健全,上下游分工明確,供應商合作關系穩定,企業粘性高,中上游企業訂單量多來自于行業增量,而非同業間的騰挪。近年來,甘肅在推進風電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推進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全面復蘇,外遷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逐步回遷,產能企穩回升,實現了從國外進口風機到省內自產大型風機的飛躍。截至目前,共引進配套產業120個,已完成投資300億元。
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新能源消納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甘肅統籌解決消納、外送、調峰、并網等發展瓶頸,著力構建“風光水火核”多能互補、“發輸儲用造”一體化能源發展格局。一是全面提升儲能調峰能力。編制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規劃站點27個、總裝機規模3350萬千瓦。二是加快構建送端電網。2023年3月,隴東-山東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建設,這是我國首個“風光火儲一體化”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外送項目,通過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交易平臺,利用大電網互聯優勢,電力外送至21個省市區。三是全面提升就地消納能力。充分發揮基礎產業優勢,鼓勵綠電產業園、綠電景區、綠電鄉村等風電應用場景建設,甘肅棄風率由最高時的43%降至2021年的4.1%,棄風現象明顯改善,風電利用小時數逐步提升。2022年4月,中國電科院新能源中心順利完成甘肅首例新能源側儲能電站—東方電氣甘肅酒泉東洞灘10MWh儲能系統示范項目涉網試驗。該項目對于甘肅新能源配儲政策制定、電源側儲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以及其他儲能盈利和運營模式進行了探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綠色金融全方位支持,產業鏈融資更加多元。為推動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金融機構充分運用貨幣信貸工具,主動為風電領域項目建設提供低成本融資,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國有商業銀行緊跟政策形勢,“系統化”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通過“投貸結合”“重大項目前期貸+固定資產貸款”等多種方式滿足新能源產業和傳統能源轉型升級資金需求。政策性銀行在緩解風電裝備制造企業資金掣肘,引導商業性金融和社會資本漸次進入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針對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總部經濟”特征,金融機構向風電招商引資企業提供網上銀行遠程監控、異地付款、對賬等配套服務,多角度、全方位為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
如今的甘肅,“風光”優勢已然轉換為發展優勢,以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節能減排效益和經濟效益,“風光”的背后是眼光。沿著河西走廊自西向東,茫茫戈壁灘變成了聚寶盆。(孫立平 王麗娟)
- 2024-07-24甘肅農信:搶抓“一帶一路”機遇 為甘肅現代化建設貢獻農信力量
- 2024-07-24華亭市舉辦萬名職工技能大練兵水質檢測技能大賽
- 2024-07-24夏河:科技助力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
- 2024-07-24臨潭:培育多元產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