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捷 宮希成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巨大規模與宏偉氣勢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只有秦國才會制作規模龐大的俑陣陪葬,并被漢人所繼承。這次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就為我們帶來了一支全新的、來自南方大地的“兵馬俑”。
揭開武王墩一號墓西室槨頂蓋板,槨室內積水頗深,幾乎淹沒了所有器物。我們隨即展開槨室內降水作業。隨著積水水位逐漸下降,楚王“兵馬俑”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目之所及,西一室、西二室分別盛放一輛髹飾精美的漆車,其上人俑堆疊。由于千年以來水位漲跌等因素,漆車損壞嚴重,零件散落各處;木俑的位置也已經發生變動,頭部、軀干、足部已經分離。這給文物提取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在提取文物前,我們對槨室進行了詳細的三維掃描和圖像建模工作,依照器物疊壓關系和保存狀態,制定提取方案。對于結構不穩定、自身較脆弱的文物,如漆車、紡織品、皮革等,考古隊員像對待冬天里要出門的嬰兒一樣,里三層外三層將它們保護到位。以漆車的提取為例,考古隊員采用液氮使漆車自身變“硬”,使用薄荷醇加固漆車結構,并用亞克力板做底部支撐,使漆車能夠被安全完整地提取到實驗室,進行下一步的清理工作。
初步整理后我們發現,所有木俑的頭部和身體均使用兩頭尖銳的木釘相連。木俑面部表情刻畫細膩生動,經過仔細打磨,有些還雕刻了發髻,并使用彩繪描繪面部細節。部分木俑頭頂留有小孔,可能是用來佩戴發冠的。俑身則是砍削而成,均作無臂形象,但留有安裝臂膀的小孔。
西室共提取200余件木俑,數量為全國墓葬之最。按照楚墓分室擺放器物的一般規律,西室內一般擺放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扇、梳、床、帽、鞋等。直到墓坑內水位下降、各種木俑逐漸露面,我們才首次意識到,原來楚王也會在墓內安排一支服侍用的俑陣。
西一室和西二室的木俑種類有明顯區別。西二室更靠近墓主人,所以身著深衣、以女性為主的各類歌舞俑和樂伎俑居多,并發現較多的笙、瑟等配套樂器。這些木俑的身上,還保留有各種絲織物的痕跡,說明它們當時都是身著盛裝下葬的。西一室更靠外部,以各類儀仗俑為主,儀仗俑多佩劍,有一些雙腿分開,為乘馬姿勢。
從宴樂到出行,楚王為自己精心準備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兵馬俑,但性質無疑是類似的,都是為了護佑和服侍墓主人。不同的是,南方地區的俑多為木制,顯示了該地區的漆木器制作傳統,而北方地區則多為陶俑,因其黃土資源更適宜制作結實耐用的陶器。
武王墩一號墓西室中出土的木俑群,為楚王的地下宮殿搭建了特殊場景。這種世俗化場景的搭建,對后世如長沙馬王堆漢墓、江陵鳳凰山漢墓中木俑群的出現產生了深遠影響,也間接影響到漢唐時期隨葬陶俑群的出現。通過對這些珍貴文物的研究,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其內在的文化傳承和創新機制,使得古老傳統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延續和發展。
(作者單位分別為廈門大學、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2025-01-02甘肅衛生職業學院邀請伊朗訪問團開展交流活動
- 2025-01-02全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與智慧公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
- 2025-01-02陜西首次出土有“秦人”字樣甲骨
- 2025-01-02北京發布措施加強中軸線文化闡釋和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