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我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勝利建成》
從此,劉家峽水電站第一次在全國新聞媒體上披露。從1975年到2025年,劉家峽水電站全面建成已經走過了50個春秋,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國水利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題為:“今天,這位‘共和國水電長子’50歲了!”的文章,劉家峽水電站作為“共和國水電長子”這一身份,得到了水利部的認可。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但黃河也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時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時期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進行頑強斗爭,這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黃河的治理和開發利用。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
1958年9月27日,劉家峽水電站動工興建。1961年停工緩建,1964復工建設,再到1969年4月1日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1974年12月5臺機組全部投產。在電站建設的16個春秋里,電站按照“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由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自己制造設備、自己施工安裝、自己調試管理,最終建成了黃河上游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老一輩建設者們風餐露宿,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夜以繼日,人抬肩扛,利用洋鎬、獨輪車、鋼釬大錘等最原始的工具,鑄就了新中國治黃史上的巍巍豐碑,
電站的建設在當時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建設期間,周恩來曾在蘭州聽取了建設報告,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鄧小平曾到建設工地視察指導工作。胡錦濤曾親自參加了劉家峽水電站的建設。電站建成后,胡耀邦、李鵬、李瑞環、溫家寶、朱镕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電站,對電站作出過重要指示。
電站建成后,一年的發電量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一年的發電量還多,不但將永昌、天水和蘭州3個小電網連接起來,而且形成了以劉家峽為骨干的陜、甘、寧、青4省區西北電網構架。
劉家峽水電站的建成,實現了中國人民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電站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的光輝篇章,是黨領導人民重整河山、改天換地的歷史縮影。
多項技術水平領先于世界
劉家峽水電站選址與黃土高原的甘肅省永靖縣,這里山大溝深,交通及不便利。在當時,中國西北并無任何重型工業。而電站建設需要高強度的水泥、需要大型施工設備、需要大型運輸設備、需要大型冶煉技術、需要大型電力設備等一系列需要解決的難題擺在眼前。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生活都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電站的勘探、設計、施工需要克服一個又一個的世界難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再一次體現了出來。
電站建設前,專用水泥廠、大型運輸車、鐵路專用線、冶金冶煉、水利機械、電氣設備等等一系列工程接連上馬,帶動了當時全中國工業基礎的建設和發展,電站的建設也正是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68年10月,劉家峽水電站正式蓄水。
1969年3月,劉家峽水電站第一臺機組發電。
1974年12月,隨著第5臺機組投產發電,劉家峽水電站全部建成投產。
這座是由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自己制造設備、自己施工安裝、自己調試管理的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中國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
中國第一臺最大的有載調壓變壓器;
中國第一臺30萬千瓦雙水內冷水輪發電機組;
中國第一座最大的地下廠房;
中國第一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壩;
中國第一座最大的水利電力樞紐工程;
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
多項敢為人先的設計理念和建設成就使它成為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水電站,是中國水電事業面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張“水電名片”。
新中國水電人才的搖籃
“祖國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20世紀60年代,數萬名電站建設者們從祖國四面八方會聚劉家峽,懷揣著志在報效祖國的革命后代、水利專家、青年才俊齊聚貧瘠荒涼的黃河峽谷。全國各地水電領域的頂尖人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等院校畢業生紛紛響應黨的號召,把能參加劉家峽電站的建設,作為此生無比自豪和光榮的事。
1966年,隨著電站建設和生產準備的需要,水利電力部從吉林豐滿發電廠抽調領導干部和專業技術干部、技術工人,參與電站的籌建和生產準備工作。1968年末,劉家峽水電廠共有職工171人,一線工人148人,其中技術工人僅占22.2%,干部23人,工程技術干部僅有4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挑起全國最大的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的擔子,難度可想而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一邊建設一邊學習,確保了1969年第一臺機組的順利并網發電。
1975年至1981年的時間里,電站先后招收農村插隊知識青年、城鎮待業青年356人,接收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零星調入人員218人。1982年后,接收統一分配的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及復轉軍人。一代又一代劉電人通過艱苦卓絕的創業奮斗,培養了大批水電精英,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
20世紀60到80年代,劉家峽水電站是水電人才、水電技術的高地。在30年時間里,先后為全國各大水電廠代培了上千名優秀人才和技術工人,包括四川龔嘴水電站、新疆鐵門關水電站、貴州烏江渡水電站、寧夏青銅峽水電站、廣西大化水電廠、湖北丹江口水電廠、青海龍羊峽水電站和李家峽水電站等,為中國水電事業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是新中國水電人才的搖籃。
電站建成后,企業在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創新創效、脫貧攻堅、流域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相繼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文明單位、全國119 消防獎先進集體,成功入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和“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2021年,電站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央企業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以史為鑒,燭照未來。翻開電站的建設歷史,一幅幅歷史畫面生動鮮活,有黃河截流的波瀾壯闊、有炸壩重鑄的心酸無奈、有誓破難題的豪邁壯志、有電站運維的艱辛探索,有技術改造的勇往直前、更有踐行使命的初心不改……這座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的電站,是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里程碑。50年后的今天,這座“共和國水電長子”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助力“雙碳”目標落地和幸福美好新甘肅建設中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繼續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