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增輝 王欣悅
清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從薄霧中醒來。
這天又是研學團前來參觀的日子。在村里的初心小院,老黨員馬培清正熱情地講述村子的發展故事,研學團的小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
小山村怎么變成“大課堂”?背后有個中益鄉的創業故事。
中益鄉黨委書記劉登峰介紹,鄉里所轄7個行政村過去均是支柱產業“空白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后來都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但各村單打獨斗、發展乏力。如何才能握指成拳、形成發展合力?
2020年7月,在鄉政府主導下,中益鄉7個村集體共同出資成立石柱縣益起奔跑文化傳播公司,承接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企事業單位團建等活動。
起初,公司研學板塊交由第三方公司負責,然而連續3年經營不善,對方撤資走人,公司陷入困境。
“實在不行,我們自己干!”院壩會上,大家想到了坪壩村黨支部書記劉成勇。這名80后,此前在西藏拉薩創業做旅游。“再難也要扛起擔子!”劉成勇說。
為了解決招人難,鄉里專門舉辦招聘會,劉登峰還給外出務工的青年挨個打電話,“回來一起創業吧,村里需要年輕人做頂梁柱!”
鹽井村剛退伍返鄉的年輕人嚴錦斌加入公司,成了一名研學教練。“在鄉村創業打拼,真的很有成就感。”嚴錦斌說。目前,公司的全職員工里,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和返鄉青年有14人,其中6名是00后。
要想做好研學,僅僅推介鄉里的脫貧經驗還不夠。利用當地的民俗傳說、獨特的農耕技藝、秀麗的山水風光,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研學課程被開發出來。公司在中益鄉建起多個研學、團建基地,為游客提供土家族文化體驗、蜜蜂知識科普、手工體驗等特色服務。
2024年,通過研學游,中益鄉共接待游客21萬人次,年收入超360萬元。研學、團建基地還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村民們對研學也越來越支持。一天傍晚,研學活動結束了,5名開農家樂的村民圍坐在院子里,開起了復盤會議。
“有學生說咱飯菜種類不夠豐富。”“沒錯,上菜速度也得加快點。”大家正七嘴八舌討論著,劉登峰恰好路過,村民們急忙圍了上去:“劉書記,快來給我們講講,咋個能改進嘛!”“增加菜品種類、突出鄉村特色,上菜流程也得優化,合理安排人手,保證速度。”劉登峰建議,大家頻頻點頭。
未來,公司還計劃優化電商銷售渠道,把鄉村的優質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同時增加就業崗位,吸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
- 2025-02-11文化中國行|張掖:祁連山下秦腔大賽迎元宵
- 2025-02-11湖北孝感提升突發災情處置能力
- 2025-02-11遼寧沈陽高新區組建14支招商團隊
- 2025-02-11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雄安庫開工建設 預計2028年正式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