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來
我的家在渭北高原腹地一個三面梯田圍繞的塬上。這個家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中艱難探索絕地求生,在槍林彈雨中體悟到讀書的重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成為知識經濟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爺爺兄弟6人,爺爺是長子。父親兄弟姐妹9人,父親是長子長孫。爺爺生在清朝末年,父親在渭北高原大饑荒后的1931年出生,8歲時跟著爺爺成了小長工。新中國成立后入伍,父親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后復員回村當農民直至去世。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唯一的70后,在開啟改革開放的1978年讀小學一年級,一路苦讀并接受了高等教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陜西農村,溫飽問題嚴峻,全家人每日為柴火和吃飯忙碌。父母以超乎尋常的辛勤勞作和堅定信念供娃娃們念書,把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最多時,我們家有4個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從我記事起,父親一直是這個八口之家的大家長,總是比別人更早出工更晚下工,在炎炎烈日的中午依然要去地里找活干。他反反復復講了許多次,早早就刻在我的腦子里:娃娃們一定要念書,要多念書,有了知識有了文化才能改變命運。父親年幼時沒機會上學,一直是農民,但他放下農具拿起筆和紙就會寫信,能準確表達想法。后來我查閱了父親在軍隊上的檔案,他入伍后參加識字班,集中突擊學習,掌握了1000多個簡化漢字的讀寫,還被評為學習標兵。母親一輩子不識字,但她能記得各種面值的錢,會算加減法,所以她一直管著家里的錢。當時不少人難以理解,飯都吃不上還要供娃們念書,我也是后來慢慢體會出父母的用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背饃上學”是黃土高原上農村孩子上學的時代特征。村里只有小學一到四年級,五年級和初中3年要去鄉上的學校讀。星期天下午,我瘦小的身軀背著裝滿了白饃和父母殷切希望的布袋子,堅定地走向學校和知識的海洋。從家到學校的路,彎彎曲曲延綿在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帶上,時粗時細時深時淺,兩頭各三四里,中間翻一道溝。每次背著饃從溝里爬上去,我就能放松下來,有時背誦幾句路遙小說《人生》里的文字,一次又一次下定決心要走出貧窮、走向遠方。多年之后,我與妻子因愛書結緣,兒子出生后,我們和岳父母生活在一起,成了五口之家。像父輩用盡一切力量托舉我們一樣,我們用盡心力去培養兒子對書的熱愛。岳父母用他們勤儉持家的智慧和付出保障了我們有充裕的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我的閱讀廣而博,尤喜新知;妻子讀書細而深,對傳統經典很有心得;兒子讀書非常專注且速度飛快,從開始的好玩逗樂擴展到興趣廣泛。
我們家的書香是從黃土地里長出來的,平凡中蘊含了幾代人一如既往的持續奮斗。父母生于上世紀30年代初,岳父母生于40年代,他們有讀書的潛質和愿望,卻錯過了最好的讀書年齡。我和妻子生在70年代初,接受了完整的基礎教育和良好的高等教育,我們家有一個名為“旭耕堂”的書齋,我們把最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兒子千禧年在北京出生,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和我們一起在書海里遨游,對書的感情很深,上學后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現在是中國科學院在讀博士生。2021年,我們的家當選“全國最美家庭”。
我猶記得,在1992年暑假的晨曦中,只要聽到父親在窯洞外窗下輕輕的咳嗽聲,我就會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抹把臉就扛著鋤頭跟在父親身后去地里干活。父親說:娃啊,一定要好好念書。2017年11月,在寫給兒子成人禮的信中,我又這樣勉勵兒子,一定要勤勉用功,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你的智慧,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
- 2025-02-14國網臨夏供電公司“滿格電”助力企業開門紅
- 2025-02-14文化“碰撞”科技 1000余架無人機點亮雄關夜空
- 2025-02-14讓科技之光照亮文明星空(人民論壇)
- 2025-02-14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