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屋頂光伏、光伏車棚、風力發電設備與儲能系統,構建起‘風光充儲 數智烏江’微電網,年發電量8.04萬千瓦時,滿足供電所全場景零碳需求。”4月8日,國網張掖供電公司人員陳婕在“零碳供電所”巡視時介紹。

春天的張掖烏江鎮,陽光灑在連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銀色光芒。烏江鎮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這里自古便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享有“魚米之鄉”和“塞外江南”美譽,烏江供電所擔負著烏江、明永兩個鄉鎮的供用電服務工作,服務范圍覆蓋19個村、162個社區,共計1.56萬用戶。
國網張掖供電公司以烏江供電所為試點,投資建設302平方米分布式光伏、5千瓦風力發電設備及30千瓦儲能系統,同步配置交直流充電樁,打造“風、光、儲、充、用”一體化智能微電網。通過數字化能效管理平臺,實時監測能源流與碳排放,實現辦公、生活、交通全鏈條零碳,這一模式已延伸至“零碳大廈”“零碳倉庫”等場景。“零碳大廈”通過購買綠電抵消1093.85噸碳排放,“零碳倉庫”光伏發電5.33萬千瓦時,庫區運營碳排放降為零。2024年,該公司建成全省首座“零碳倉庫”,并獲三星級認證,年抵消碳排放量30噸,作業效率提升50%。
烏江鎮十萬畝粵港澳蔬菜基地、烏江貢米及虹鱒魚產業鏈正通過電能替代實現低碳轉型。在蔬菜種植區,全電灌溉系統替代傳統柴油抽水,每年減少碳排放120噸;虹鱒魚養殖場采用電鍋爐恒溫養殖,能耗降低30%,養殖密度提升40%。數據顯示,烏江鎮通過電能替代,農業生產綜合能效提升25%,帶動農民年均增收8000元。“電烘干設備讓稻米加工更環保,每斤售價提高2元。”貢米合作社負責人說,清潔電力為農產品品牌溢價提供了支撐。
張掖市依托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將“電力+生態”納入“零碳城市”建設。國網張掖供電公司與政府合作,推動“碳匯+國家儲備林+草原治理”模式,建成35萬畝造林碳匯項目,預計40年累計減排54.3萬噸,收益超億元。在綠色金融支持下,張掖設立10億元綠色產業基金,首期1.7億元重點投向生態農業、數據中心等領域。烏江鎮通過“GEP生態價值貸”獲得貸款380萬元,用于擴大光伏大棚規模,形成“綠電生產—碳匯交易—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

“零碳園區智慧管控平臺讓能源管理更高效。”該公司數字化通信部負責人介紹,平臺實時監測電力大廈、供電所等場所能耗,通過AI算法優化儲能調度,年節約用電17.43萬度。張掖將推進“金源光舟”充電網絡擴建,新增120千瓦直流充電樁39座,配套682千瓦屋頂光伏,夏季日發電量超3000千瓦時。同時,探索“氫能+光伏”多能互補,計劃2025年建成河西氫能示范走廊,年消納綠電30億度,推動工業低碳轉型。
從“魚米之鄉”到“零碳示范”,烏江鎮的變遷折射出能源革命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國網張掖供電公司以“電力+生態”為畫筆,在河西走廊繪就了一幅“綠電賦能產業、低碳守護鄉愁”的新圖景,為西北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張掖方案”。(王艷麗 樊繼旺 文/圖)
- 2025-04-09國網張掖供電公司助光伏用戶實現效益“雙增收”
- 2025-04-09肅北稅務:以稅為筆繪就民族團結“共富家園”
- 2025-04-09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推進分布式光伏“四可”改造
- 2025-04-09方大炭素加工廠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