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新聞 >> 文教

跟著古人玩轉春日(聚焦傳統體育)

2025-04-15 17:09 來源:人民日報

  微風拂面,春意盎然,正是運動好時節。蹴鞠、秋千、捶丸……回望歷史,古人的春日運動十分豐富。這些活動不僅留下趣味盎然的歷史畫面,更是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如今,這些古人的運動通過校園推廣、非遺保護和創新傳承等方式,再度流行起來。在這個春天,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跨越時空的旅程,領略傳統體育的風采,聆聽文化的回響。

  ——編  者

 

  蹴鞠——

  穿過“風流眼”  贏得滿堂彩

  本報記者  王  者

  春風和煦,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場別開生面的蹴鞠表演賽正在上演。來自臨淄蹴鞠隊的李偉鵬用腳面觸球,順勢將球挑起,隨后高高躍起,以一記精準的頭球讓球從“風流眼”(即球門)正中穿過。“咚——左軍得一籌!”裁判敲響鑼鼓,宣布李偉鵬所在的隊伍得分。

  蹴鞠起源于齊國故都臨淄,是足球運動的雛形,有著2300多年的歷史。“蹴”意為踢、踏,“鞠”則指外包皮革、內填動物毛發的球。唐宋時期,蹴鞠已成為一種在春季廣泛開展的節令活動,男女老少均可參與。2004年,臨淄被國際足聯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2006年,蹴鞠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蹴鞠與現代足球有何不同?蹴鞠用的“球”比足球更小巧、彈性更足。李偉鵬介紹:“漢代時,蹴鞠的制作材料以動物膀胱或其他皮革制品為主,球體內部填充毛發、蘆葦花等輕質材料,多為實心球。”唐宋時期,工匠用8片或12片尖皮縫合拼接成圓形球殼,再用動物膀胱做內膽,充氣后既結實又輕巧,與今天的足球很相似。

  蹴鞠玩法多樣,既有類似花式足球的“白打”,也有競技性較強的“單球門蹴鞠”。李偉鵬介紹,剛剛大家玩的就是“單球門蹴鞠”。比賽每隊3人分列球門兩側,球場中央豎兩根三丈高的球桿,球桿之間拉起橫幅,在中間裁出直徑約一尺的圓洞,稱為“風流眼”。比賽開始后,左邊隊伍先開球,將球穿過“風流眼”踢給對手即可得分。對手接球后,在確保球不落地的情況下,通過“風流眼”把球踢還給對方同樣算作得分。球未落地則比賽繼續,一旦落地便清算分數,分高者得一籌。

  如今,越來越多人對蹴鞠運動產生興趣。前不久,臨淄區舉辦的“黃河大集”活動設置了蹴鞠體驗區,一周內吸引了2000多名群眾前來體驗。為了讓蹴鞠運動更好傳承,近年來,李偉鵬不僅走進當地學校,為孩子們傳授蹴鞠知識和技巧,還在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進行表演,向世界觀眾展示蹴鞠文化。

  “春日蹴鞠,承載著古人的生活意趣,也帶給今人身心愉悅。”李偉鵬說,“這一刻,文化傳承更具象化了!”

  秋千——

  一繩一板間  蕩出好光景

  本報記者  張丹華

  每年清明前后,陜西省華陰市孟塬鎮司家村便迎來熱鬧時分——華陰司家秋千節。這座以秋千文化聞名的小村莊,憑借傳承了200余年的“牌樓秋千”“天平秋千”和民俗活動,讓古老的秋千運動“蕩”出新高度。

  秋千,古稱“千秋”,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后改為“秋千”。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在古代,清明節更是有著秋千節的別稱,可見古人對春日蕩秋千的喜愛。

  秋千流傳至今,樣式從最初的樹枝彩繩,逐漸演變為繩索踏板,并衍生出牌樓秋、天平秋、八卦秋、熊跌膘、竹竿秋、線輪秋等多種形態。

  在華陰,秋千不僅是孩童的嬉戲工具,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記憶。司家村古稱南孟屯,曾是潼關駐軍的后裔聚居地。清咸豐年間,為慶祝屯田豐收,村民用軍帳繩索、轅木搭起簡易秋千。如今這里的秋千習俗既是春耕的祈福,也是對祖先的緬懷。

  2009年,司家秋千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司家秋千代表陜西省參加“中國第十一屆山花秋千展示會”并獲得金獎,華陰市因此被授予“中國秋千文化之鄉”的稱號。

  每年秋千節期間,司家村舉辦各種活動,如祭祖儀式、秋千比賽、秧歌表演等,還辦起秋千競技賽、非遺工坊、文創市集等吸引年輕人的參與。村民們身著特色服裝,在鑼鼓聲中起舞,秋千架前人潮涌動,歡呼聲與笑鬧聲此起彼伏。“每年秋千節期間,村里單日游客量超兩萬人次,許多家庭專程從外省趕來體驗,秋千帶來的文旅熱富了村民們的口袋。”司家村黨支部書記介紹。

  “秋千是祖先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如今又幫助村民致富,我們一定要把秋千文化傳承好。”司家村村民老張感觸頗深。

  從古代民俗到文旅名片,從田間游戲到經濟引擎,一繩一板間,蕩起的是歡樂,承載的是鄉愁,激活的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無限可能。

  捶丸——

  萋萋芳草地  清脆擊球聲

  本報記者  張文豪

  瞄球、揮擊,隨著一聲清脆的擊打聲,陶瓷小球劃出優美的弧線,停到插有旗桿的“球窩”附近。春日遲遲,在河南省平頂山學院捶丸球場,一群學生身著漢服或運動服飾,借助形狀各異、長短不一的球杖,對草坪上的陶瓷球進行輪番擊打。

  捶者,打也;丸者,球也。“不少學生剛接觸捶丸時,說它像現代的高爾夫。其實,捶丸比高爾夫運動歷史更悠久。”平頂山學院陶瓷學院院長梅國建介紹,捶丸源自唐代擊鞠(馬球)和步打球,傳至宋朝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名稱也變為捶丸,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宗行樂圖》中就描繪了宮中捶丸的場景。

  捶丸對場地要求不高,在一塊郊野地或自家庭院,挖幾個球窩,插上標志,便是一塊臨時球場。比賽時球員在各自確定區域開球,輪流擊球,每成功擊球入窩便可得一籌,比賽結束時籌數更多者獲勝。

  “捶丸入門不難,但想玩得好,無論擊球角度還是力度,都有門道。”學生李海寧說。有高爾夫練習基礎的曲曉波是平頂山學院的一名體育教師,她接觸捶丸運動后,便深深著迷,“捶丸不僅玩法多樣,還十分講究禮儀,比如擊球前要行禮、觀賽者需保持靜默,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尚禮的文化傳統。”

  作為捶丸運動的主要發源地,平頂山出土了大量捶丸實物。在平頂山學院的捶丸文化陳列室里,數百個陶瓷捶丸球琳瑯滿目。一些球體表面密布坑點,竟與現代高爾夫球極為相似。“平頂山古時窯口眾多,捶丸球多為陶瓷燒制而成,還繪有不同紋飾,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美感。”梅國建說。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他與曲曉波攜20余件捶丸珍品赴法展覽,許多外國運動員在體驗后驚嘆:“原來中國千年前就有這么潮的運動!”

  如今,“捶丸運動”與“陶瓷捶丸燒制技藝”已被列入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當地開展了捶丸進校園、非遺研學體驗等活動。平頂山學院還編制了捶丸運動的現代規則,編排了捶丸舞蹈,研發了更輕更耐打的捶丸用球,并推出文創產品。

  臨近中午,球場上的競技活動漸漸接近尾聲。“捶丸運動走出校園,為更多人熟知并喜愛,路還很漫長。”72歲的梅國建望著草坪上復盤比賽的學生說,“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期待這顆千年小球發出更清脆的文化回響。”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本網原創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