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品讀榮新江的《滿世界尋找敦煌》,充溢著學友間的期待。這本書的內容具有獨家性、真實性,甚至還有傳奇性。全書充滿中國學者熾熱的愛國情愫、嚴謹的學術精神,以及對人類文明史的深切觀照,具有突出的學術價值與文化內涵。
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正值晚清中國內憂外患、國力日衰的歷史節點。此后不久,約5萬件珍貴文獻流散世界,分藏于10多個國家。
千年寶藏流失異國,怎能不令人痛心!因此,“傷”與“恨”成為早期中國敦煌學研究者的主要情感基調。為追尋這些失落于海外的珍貴文獻,一代又一代中國學者——從王國維到向達、王重民、姜亮夫,歷經艱辛,遠赴重洋,致力于敦煌文獻的尋訪與研究。
1984年,北京大學年輕學子榮新江沿著前輩學者的足跡,開啟了自己長達40年的海外敦煌文獻追尋之旅。他遍訪歐洲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及私人收藏,查閱相關資料,只要發現與敦煌有關的信息,他就去找,一站一站地跑。從倫敦到巴黎,從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一路追求敦煌文獻的吉光片羽。這些親力親為的尋訪,沉淀為《滿世界尋找敦煌》一書。這本書的背后,是作者40年“坐讀”與“行讀”的豐厚積累。
《滿世界尋找敦煌》以作者的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輔以眾多支線,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書中提及大量與敦煌相關的人物,各自故事精彩紛呈。從學者的專業堅守到異國收藏家的奇遇,從文獻的流轉經歷到學科發展的曲折進程,勾勒出敦煌學百余年來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的出版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為廣大讀者播下了關注敦煌、熱愛敦煌的種子;另一方面,這些富有趣味性與啟發性的尋訪經歷,還原了學術研究的艱辛,也展現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樂趣,“閱讀文獻可以和古人對話,暢游在古人記錄的世界中;又到處行走,在廣闊的天地里不斷發現自己在書本中沒有見識過的東西”。
《滿世界尋找敦煌》不僅是學術成長記錄,更是一部充滿人文情懷的尋訪日志。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尋找”不僅是學術上的不懈探索,更是精神世界的耕耘與播撒。
(作者為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
- 2025-04-24國網酒泉供電公司完成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供電任務
- 2025-04-24國網康樂縣供電公司35千伏變電站例行檢修順利完成
- 2025-04-24堅守光明的追光者——記國網臨夏供電公司勞動模范張立忠
- 2025-04-24國網甘肅電力:寫生經濟激活山村“美麗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