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亦然
“你好”,我是在秘魯首都利馬印加市場的一個轉角被伊斯貝特的中文問候叫住的。這個熱情爽朗的青年抱著幾只憨態可掬的羊駝玩偶,略帶生澀地對我說:“這是百分之百羊駝毛玩偶!”他的朋友喬治從小店里面轉身向我打招呼,桌面上一個寫滿漢字的練習本吸引了我的目光——紙頁上的“歡迎光臨”“萬事如意”,一筆一畫,臨摹得仔細工整。
貨架上,造型各異的羊駝玩偶和羊駝毛制品擺得滿滿當當,角落里一張小書桌上,放著一本邊角被翻得卷起的中文入門教材。伊斯貝特興奮地向我展示他的手機:“看!我們也學著中國博主的方式運營賬號、介紹產品。”翻看他們在中文社交應用上發布的圖文內容,評論區有不少中國網友回復“歡迎來中國開店”。
語言不僅是商貿往來的橋梁,更是文化觸角的延伸,這一感受在秘魯十分明顯。走進位于利馬的里卡多·帕爾馬大學孔子學院時,18歲的羅莎·法拉——一個堅持讓我稱呼她中文名“方詩怡”的秘魯姑娘——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一起吟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桌上擺著秘魯青年都喜歡的月餅和奶茶,攤開的筆記本上可見“一帶一路”等詞語的中西雙語字樣。“小時候,我對中國的認識只限于功夫、長城,還有秘魯隨處可見的中餐廳‘食飯’,”她思考了一會兒繼續說道,“學習中文后,我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著迷,也喜歡看中國的電視劇、聽中國的流行音樂。”
從長輩口中“遙遠神秘的東方”、明信片上雄偉蜿蜒的長城剪影,到網絡熱門視頻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璀璨燈火,再到錢凱港中秘工程師協同配合的工作場面……方詩怡對中國的認知“升級”折射出秘中兩國日益緊密的聯系。170多年前,首批華人移民來到秘魯,助力當地水稻產量大幅提升;如今,兩國礦產、能源、農業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秘魯人開始學中文、愛上中國文化。方詩怡說,“精通中文”是現在秘魯青年找工作的重要加分項,很多秘魯大學生選擇到當地中資企業實習,“清潔能源”“智慧農業”等中國發展熱詞也成為秘魯青年經常討論的話題。“理解中國文化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這在當今全球化的工作環境中至關重要。”里卡多·帕爾馬大學孔子學院秘方院長塞西莉亞·特略對筆者表示,“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單單是中文使用者,更是文明解碼者。”
暮色初降,我再次經過伊斯貝特的小店。他正在拍攝準備發布在中文社交應用上的羊駝玩偶照片,喬治則一字一頓地復習著當天新學的詞語。一旁記錄他們中文學習進度與安排的計劃表已經寫滿半年了,密密麻麻的書寫凝聚著他們飽滿的學習熱情,更有學中文帶來的對更美好生活的希望。“等攢夠錢,我們就去中國看大熊貓!”伊斯貝特說。
沿著中國企業建設的綠色海岸公路漫步,載滿貨物的集裝箱卡車呼嘯而過駛向錢凱港。涼爽的海風掠過太平洋無垠的水面,波浪聲里,安第斯山鷹的羽翼似乎正與東方鳳凰的尾翎輕輕觸碰。正如伊斯貝特和喬治的練習本上,每頁頂端書寫的中文字詞與頁腳的納斯卡地畫圖案無聲交談著。
- 2025-05-12在選才、育才、用才上持續下功夫(一周科技觀察)
- 2025-05-12瓜果類蟲害防控技術見成效(新聞速遞)
- 2025-05-12河內打造網紅景點 峴港推出婚禮體驗游
- 2025-05-12世界肥胖聯盟呼吁——采取行動應對超重和肥胖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