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常偉 通訊員 王世淵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祁連山麓,民樂縣的玉米田泛起金浪,扁都口公安檢查站的紅藍警燈與朝霞輝映,南古鎮的炊煙裊裊升起……在這片河西走廊的沃土上,民樂公安用腳步丈量平安,以法治浸潤民心。

扁都口的“異鄉守門人”
海拔2800米的扁都口公安檢查站,寒風中飄著細雪。來自貴州黔西南安龍縣的民警黃啟元搓了搓凍紅的耳朵,仔細核查過往車輛。“這手套是青海的一個阿媽織的。”他指著手上的御寒物件笑道。作為古絲綢之路咽喉要道,這個“張掖南大門”日均車流量超8000輛,年平均氣溫不足5℃。
“妻子和女兒總問我為啥不調回老家?”黃啟元摩挲著桌角的全家福,“你看這甘青線咽喉,日均車流8000輛,這些年查獲‘百噸王’大貨車8輛,嚴重超載24起,通過稽查布控系統精準攔截違法車輛283輛,查獲走私煙草356條,救助野生動物7次,幫助群眾79次……”話音未落,對講機響起:“黃隊,扁都口檢查站南側又堵起來了!”他抓起大衣沖進風雪,警徽在高原月光下格外醒目。

戈壁灘的“護企先鋒”
翻開民樂縣公安局工業園區派出所長王志博的工作日志,厚厚的筆記本已經被轄區企業的“大小事”填得滿滿當當。“今年是我在民樂縣公安局工業園區派出所工作的第19個年頭,我又有了新的身份:‘項目警長’負責包聯轄區7家企業。”說起園區的大事小情,王所長如數家珍。
“作為首任進駐開發區的派出所長,我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驚人變化。曾經空曠的工業園,如今矗立著172家企業,隨著生態地災搬遷,213棟居民住宅拔地而起,35895萬人入住園區。人流車流物流的激增給轄區社會治安帶來了新挑戰。”
開春后,轄區一家油脂生產企業的鋼板、電纜線被盜。因為涉案價值較大,王志博及時聯合刑偵大隊展開縝密偵查。經摸排,不到4小時抓獲犯罪嫌疑人,追回了被盜的生產設備,為企業挽回2萬余元損失。
前些天,王志博在巡邏時遇到剛下夜班的工人老趙。“王所長,您總說咱們戈壁灘要種出'春天的速度',你看這沙棘樹得長勢多么喜人!”夕陽下,王志博望著遠處連綿的光伏矩陣,突然明白“高效辦成一件事”的真諦——當把企業的急難愁盼當作自己的事,冰冷的鋼鐵森林里也能綻放溫暖的花朵。

玉米堆旁的“法治課堂”
2024年,六壩鎮趙家大院里,金燦燦的玉米鋪滿曬場,民樂縣公安局六壩派出所社區民警尚振東正手持精致的反詐宣傳彩頁陪著趙大爺臥坐在玉米堆上嘮著家常。“老趙,今年種地補貼到賬沒?可別輕信陌生短信!咱掙點血汗錢可不容易!”他掏出手機,屏幕上正播放著《農資詐騙十大套路》短視頻。李大爺瞇著眼笑道:“上回你說的‘神醫賣藥’騙術,隔壁老張差點上當哩!”這一幕,正是民樂縣公安局“田間警務”的日常切片。
作為河西走廊的農業大縣,民樂縣公安局將警務陣地前移,結合播種、豐收等農時節點,在全縣172個行政村開展“田間普法”“村頭反詐”。這類“帶著泥土味”的宣傳就阻止了不少涉農詐騙。

南古鎮的“方言調解室”
南古派出所王華成的警務包里,總裝著三件“法寶”:印著卡通圖案的反詐宣傳彩頁、《民法典》手冊和保溫杯。調解室墻上掛著的“家和萬事興”書法,見證了他化解的327起矛盾糾紛。
“都是這么多年的鄰居了,總不能因為這點事傷了和氣。”在南古派出所的調解室,47歲的王華成用方言勸解著因家里孩子打架導致雙方矛盾加深的鄰里。墻角的火爐上熬著地方待客的特色茯茶,茶香氤氳間,兩家人最終握手言和。
去年中秋夜,正在值班的王華成接到緊急求助:村民趙某因贍養分歧持刀威脅父親。他帶著輔警冒雨趕到現場,發現老人蜷縮在漏風的土坯房里,兒子趙某正舉著菜刀怒吼。王華成沒有立即采取強制措施,而是默默蹲在院墻根,聽完三個小時的“哭訴”——原來趙某因妻子患病負債,壓力之下失控。第二天,王華成帶著民政救助政策、綜治調解員和村干部上門,為趙某爭取到醫療補助,解了燃眉之急。如今趙家屋檐下,又飄出了團圓飯的香氣。
這樣的調解案例,在王華成的工作日志里寫滿整整4大本。他總結的矛盾糾紛“三診工作法”與全省推廣的“四級七天”矛盾化解法完美融合,派出所糾紛調解成功率高達98%。
暮色中的民樂縣城華燈初上,六壩鎮的玉米田靜謐安詳,工業園區的流水線上一片繁忙,扁都口的車輛川流不息,南古鎮的炊煙化作天邊晚霞。從祁連山麓到絲路古道,民樂公安用腳步丈量平安的尺度。這支扎根河西走廊的鐵軍,正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續寫著絲路新警事。
正如民樂縣公安局局長鐘波所言:“我們的工作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每調解一起糾紛、每追回一筆損失、每消除一處隱患,都是對‘陽光下的守護’最生動的詮釋!”(民樂公安局供圖)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