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鈞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園林就以“囿”的形式出現。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囿”逐漸變為“苑囿”,融入更多造景元素。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推動自然山水園和私家園林的興起。明清兩代園林藝術達到巔峰,皇家園林恢弘壯麗,私家園林以小見大,《園冶》《長物志》等著作標志著中國園林藝術的理論成熟。
中國園林始終以自然為基底,融合文化與哲學,在世界造園中獨樹一幟。欣賞園林的美,可以從幾個角度細細品味——
疊山理水是園林的核心內容。園林用石,從選石至掇山,務必在不同環境、景致和位置,安放最合適的石材,營造出峰嶺奇峭、丘壑清幽的意境。水的呈現形態多樣,明鏡映天色的水面,潺潺穿石過的流水,呈現出靈動的畫面空間。
建筑是園林的點睛之筆。軒、榭、廊、坊、亭、橋,翹角飛檐、雕梁畫棟,不僅遮陽避雨,也是觀景最佳處。漫步其中,步移景異。借景框景、因巧施借,通過門窗、洞口等,讓觀者從特定的角度觀察美景,拓展了空間意境,增添了園林的層次感和游賞情趣。
楹聯寄托園林的文化淵源,體現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情思。蘇州滄浪亭的“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充滿情趣和意境。拙政園“荷風四面亭”的楹聯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夏日美景、荷花綻放,具有視覺上的“包圍感”。網師園“看松讀畫軒”的楹聯更長:“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28個疊字將一年四季的景觀變化予以展現。品讀文字,能更深入理解園林所傳達的意境與文化內涵。
中國園林背后的審美標準,在我們學習說話、讀書寫字的過程中就已經慢慢形成,流淌在文化血脈之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創作模式,和西方花園追求幾何對稱的平面布局完全不同。中國園林采用蜿蜒的小徑、錯落的亭臺構建起含蓄的東方意境。透過漏窗框取的半幅竹影,恰似文人畫中的留白,將“不全之全”的美學智慧詮釋得淋漓盡致。這是遵循以園林仿畫作的造園理念的結果,也是由中國人看待世界的哲學思維高度決定的。
園林既是避世的桃源,也是入世的隱喻,每一處景觀都是道德人格的物化表達。現代人對“詩意棲居”的渴望依然不減,人們用混凝土模仿太湖石的褶皺,將數字投影技術融入水景,將傳統園林的“借景”手法轉化為對城市山海的框取。在傳統園林步入現代語境的今天,這是對“慢生活”的回歸,也是在快節奏時代對精神家園的執著追尋。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 2025-06-16內蒙古首屆全民健身國際交流大賽舉行
- 2025-06-16中尼高原龍舟友誼賽在西藏林芝開賽
- 2025-06-162025世界男排聯賽西安站 中國男排2勝2負
- 2025-06-162025滑翔傘世界杯(中國站)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