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桑科草原,海拔3000米的山風卷著草香鉆進車窗。6月22日清晨,記者跟隨國網甘肅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沿著顛簸的砂石路駛向夏河縣阿木去乎鄉放牧點,開展零碳可移動離網型供電系統試點的前期勘察工作。車窗外的經幡在風里翻卷,牧民的活動板房散落在草甸上,幾縷炊煙正從板房頂端的鐵皮煙囪里升起,那是他們用簡易發電機燒水做飯的痕跡。
“過去放牧用電有多難?這么說吧,牧民家的酥油燈比電燈更可靠。現在情況稍好一些,但也跟不上用電設備的發展。”同行的夏河縣公司經理張軍平搖下車窗,指著遠處山坡上幾個泛著銀光的太陽能板說,“前兩年我們試過給牧民裝光伏板,可草場轉場時,板子拆了裝、裝了拆,損耗大不說,遇到陰雨天,帳篷里還是黑黢黢的。”
這樣的困境,正是這次勘察的起點。作為推進零碳可移動離網型供電系統試點項目,國網甘肅綜合能源公司聯合甘肅省電力公司營銷事業部、夏河縣公司組建的技術團隊,從今年4月起就扎進牧區,帶著電流表、測風儀和地圖,在600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走了600多公里。
“我們發現,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劇變。”技術團隊負責人、該公司電網服務事業部經理胡春江翻開一本磨邊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走訪日志:“桑科鄉的扎西家去年買了冷藏車,專門給縣城送鮮奶;阿木去乎鄉的合作社建了牦牛絨加工廠,機器一開就得連續運轉12小時;就連農家樂里面的各種用電設備也多了起來,這些新需求,傳統的用電模式根本扛不住。”
矛盾集中在三個“硬骨頭”上:其一,牧民隨季節轉場,流動性強,固定電網難適配流動性需求;其二,高原地區日照時間雖長,但風力不穩定,單一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導致供電可靠性不足;其三,單位供電成本遠超平原地區,制約了產業升級。
“我們的解法叫三維破局。”胡春江指著筆記本電腦上的三維模型解釋:第一維是“多能互補”,通過“光伏+小型風機+儲能”多能互補級聯儲能配置,在可極端天氣下保障牧民點至少3天的用電需求;二維是“靈活組網”,目采用“1主站+N子站”蜂窩狀組網模式,設備參數采用系列化積木式可擴展結構,滿足不同規模點用電需求,在滿足環保、安全可靠基礎上實現零碳全綠色清潔用能。第三維是“智能調控”,擬開發的“智能配網+云平臺負荷”調控系統,預留30%負荷擴展空間,滿足畜牧加工、冷鏈物流等現代化生產需求。
在桑科鄉試點區,記者見到了正在調試設備的牧民扎西。他掀開帳篷門簾,一臺銀灰色的儲能柜正“嗡嗡”作響,旁邊的逆變器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電壓220V,頻率50Hz,儲能剩余68%。”扎西的兒子洛桑說道:“以前用柴油機,油錢就是5塊錢,現在用光伏+風電,成本降到1塊5。這個月鍘草機用電全部都是綠電,自家用完全夠。
“這不是簡單的風光儲。”國網甘肅綜合能源公司負責該項目的副總經理辛海燕說,“在環保與安全基礎上實現全綠色用能。例如,文旅驛站的星空營地夜間照明、直播設備用電等新興需求,均被納入負荷預測模型。”
據測算,項目建成后,甘南牧區供電可靠性將提升至95.7%,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1200噸,相當于少燒1748噸標準煤。
“這不是終點,是個起點。”站在桑科草原的山坡上,胡春江望著遠處說,“等2026年工程全部投運,這里的清潔能源不僅要照亮帳篷,還要點亮冷鏈庫、直播間、手工藝坊,我們要讓高原的每一度綠電,都變成牧民口袋里的‘幸福指數’。”
暮色漸濃時,技術團隊的越野車再次出發,趕往下一個勘察點。后視鏡里,扎西家的活動板房亮起了暖黃色的電燈,旁邊新立的“新能源示范戶”木牌在風里搖晃,像一面小小的旗幟。(彭雁鳴)
- 2025-06-17國網甘肅綜合能源公司:趣味互動進校園 安全用電護童心
- 2025-05-13國網甘肅綜合能源公司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 2025-02-26國網甘肅綜合能源公司成功開拓福建電商市場
- 2024-11-05國網甘肅綜合能源公司構建智慧微電網打造“全綠電”和美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