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電閃雷鳴撕裂了南梁小鎮的寧靜,暴雨如注。國網慶陽供電公司南梁供電所的值班室里,電話鈴聲急促地響成一片,“喂?供電所嗎?我家突然沒電了,家里就我和小孫子,黑燈瞎火的,很害怕……”電話那頭,一位老大娘的聲音透著焦急和不安。雨夜、斷電、獨居老人和孩子——每一個詞都牽動著值班員的心弦。“大娘別急,我們馬上就到。”張崇凱和同事沒有絲毫猶豫,迅速抓起工具包,一頭扎進茫茫雨幕中。車輪碾過泥濘的山路,車燈艱難的劈開黑暗,向著那急需光明的人家疾馳而去。對于他們而言,這不過是無數次出勤中普通的一次,但每一次,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承諾——“人民電業為人民”。
在陜甘邊革命老區厚重的黃土塬上,南梁這個紅色小鎮靜靜佇立。雖地處偏遠,卻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兩點一存”的重要歷史地位。南梁革命紀念館的斜對面,依稀可以看到“人民電業為人民”幾個紅色大字,那是一代代南梁供電人守護一方光明的鏗鏘誓言,更是他們傳承“南梁精神”的生動寫照。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供電所里,卻先后走出了全國勞動模范何建功,國網公司勞動模范楊虎誠、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先進工作者蘇志遠……

“電路不通,我睡不著。”這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何建功扎根基層20多年的真實寫照。從1998年成為南梁供電所抄表員起,他始終以赤誠之心勇擔責任使命,守護萬家燈火。2009年的一個冬夜,何建功妻子剛將做好的魚端上飯桌,他的手機驟然響起。掛斷電話后,他匆匆披上外套便奔赴現場。山間雪夜,凜冽寒風裹挾著細碎冰晶,在空蕩的山野呼嘯盤旋。雪那么大、路那么滑、夜那么深、地形又是那么復雜,他們只能一根電桿挨著一根電桿地往過檢查。直到凌晨6點天蒙蒙亮,何建功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進門只說了句“終于恢復供電了”便倒頭大睡,而像這種場景,他的妻子早已習以為常。2025年4月28日,何建功榮膺“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他說:“這個獎屬于千千萬萬守護萬家燈火的電力人。”
皮膚黝黑、個頭不高的老黨員楊虎誠,扎根鄉村一線30年,是南梁供電所的“光明將軍”,50多歲的他現在依然在南梁這片紅色熱土發光發熱。自199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就用真情和真心服務群眾,和百姓打成一片,帶領全所員工扎根革命老區,架起黨和群眾、電網與用戶的“連心橋”。他常說:“要把客戶的事放心上,供電早恢復一分鐘,就絕不拖延,得對得起這身工作服。”憑借出色業績,他先后獲評省、市、縣“先進工作者”和“國網公司勞動模范”,帶領南梁供電所實現八年全業務零投訴,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標桿就在身邊,榜樣并非遙不可及。那看得見的身影、摸得著的溫度,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召喚和引領。蘇志遠從線路運檢工到負責營銷工作,每個崗位的歷練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善思好學的印記,而激勵他不斷前行的正是那些身邊的師傅們。在南梁供電所工作期間,他優化電費回收管理獎懲工作機制,以智能交費推廣、智能抄核收應用和“互聯網+”融合為手段,堅持創新思維、強化風險意識,緊盯電費回收目標不動搖,全力確保公司經營效益。作為國網慶陽供電公司青年成長典型,蘇志遠不斷挖掘自身潛能,斬獲多項榮譽,生動詮釋了“光榮和夢想同在,挑戰和機遇共存”,以創新實踐詮釋新一代電力人的奮進力量。
群星輝映,自成璀璨星河。置身其中,再微小的光點,也會被激發、被照亮,最終融入這片光亮。張崇凱作為南梁供電所骨干,2024年8月9日,正在外地休年假的張崇凱從朋友圈得知南梁遭受暴雨洪災,毫不猶豫驅車數百里趕回供電所,不顧疲憊地投入搶修。“保電無小事,南梁革命紀念館是我的責任區,我必須時刻擔好責、履好職,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保電工作中,張崇凱作為責任黨員,堅守在保電最前沿,印證了“平凡崗位也能創造輝煌”的奮斗真諦。

一人點亮一盞燈,眾人傳遞光與明。當先進成為尋常,優秀便成了集體的底色。一個人到一群人的蝶變,靠的是一代代南梁電力人將“南梁精神”傳承到行動上,將“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牢記在心尖上,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那些工裝上浸透的汗水,那些深夜里亮起的燈光,那些面對難題時的堅毅眼神……都是無聲的號角,召喚著更多后來者同向同行,續寫守護光明的故事。(劉永禮 羅照祥 文/圖)
- 2025-06-24國網慶陽供電公司:安全文化IP形象“慶電睿安”閃亮登場
- 2025-06-24慶陽北75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開展應急演練活動
- 2025-06-23國網慶陽供電公司:銀線織網“電”亮麥收路
- 2025-06-23國網慶陽供電公司召開2025年媒體懇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