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文
驕陽下,汽笛長鳴。距離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黃河公路大橋不遠處,烏瑪高速公路如緞帶般蜿蜒向前。
7月22日,歷經3年建設的烏瑪高速公路惠農(蒙寧界)至石嘴山段建成通車,標志著烏瑪高速公路寧夏段全線貫通。烏瑪高速公路惠農至石嘴山段全長57公里,修筑中利用了粉煤灰、煤矸石、礦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超380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并入選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
為什么要“變廢為路”?固廢多、砂石少是直接原因。能源、化工產業在寧夏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每年產生的工業固廢多達數千萬噸。這些工業固廢大量堆積,占用土地資源,還影響生態環境。與此同時,該段高速公路項目沿線砂石資源匱乏,傳統筑路材料成本較高。
為提升工業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寧夏出臺一系列舉措,鼓勵科技創新。在政策引導下,10余支產學研聯合攻關團隊展開了研究。
烏瑪高速公路寧夏段施工單位技術部門負責人葉鋒說,自己所在的技術團隊曾在3個月內跑遍了沿線30多家廠礦,取樣檢測2萬余份。經過研究,他們發現工業固廢有許多長處,如煤矸石的抗壓強度優于普通路基料、鋼渣的耐磨性優于天然石材等;同時,也存在一定短板,如煤矸石易風化、鋼渣膨脹系數高等。
揚長避短,需要探索攻關。煤矸石遇水易崩解,就通過摻配膠凝材料增強穩定性;鋼渣膨脹系數高,便開發梯度利用技術,將其分層用于路基和路面。寧夏交建交通科技研究院負責人惠迎新介紹,經過數百次試驗,團隊在鋼渣利用方面探索出了“大塊鋼渣做路基、中顆粒鋪基層、細粉末制膠凝材料”的模式,“連0.075毫米以下的微粉,都可用于3D打印防撞護欄。”
被攻克的關鍵技術,共計15項。“我們把固廢變成了‘超級混凝土’。”惠迎新說,團隊通過多源固廢物相重構技術,將8種固廢按特定比例混合,輔以自主研發的綠色膠凝材料,形成了比高強度混凝土還耐用的新型材料。在試驗路段,這種材料制成的路基經受住了40攝氏度高溫和零下25攝氏度低溫的考驗,裂縫率比傳統材料降低70%。
“不僅要修一條路,更要在材料、施工等方面建立一套可復制的標準和模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魏力介紹,寧夏相繼發布《鋼渣瀝青路面應用技術規范》《公路穩定類鋼渣基層應用技術規范》等10項地方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
固廢筑路,還有助于破解生態治理難題。道路修建過程中,一處固廢消納場超100萬噸煤矸石得到綜合利用,近500畝曾被煤矸石污染的土地得以釋放、修復。
“利用380多萬噸工業固廢筑路,節約砂石近300萬噸,節約水泥8萬噸,減少碳排放量超6萬噸。”魏力介紹。
未來,寧夏計劃將該項目的經驗復制到銀昆高速等新項目,并探索固廢材料在建筑領域的更多應用方式。“預計到2030年,寧夏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將達到75%。”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宇翔表示,寧夏將加強科技創新,持續提升工業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降本增效,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 2025-08-14古浪:“村BA”激情開賽 點燃全民健身熱潮
- 2025-08-14白龍江林區黨員干部職工踴躍捐款支援榆中
- 2025-08-14瓜州:愛暖萬家筑夢行 紅色研學潤童心
- 2025-08-14瓜州:農家書屋為暑期生活注入書香活力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