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張掖高臺縣宣化鎮貞號村智能化精品果蔬種植基地里,首批9噸“口感西紅柿”陸續成熟,工人們穿行于棚架間,忙著采摘、分揀、裝箱,這批帶著“鄉土味”的新鮮果蔬,即將由合作企業發往上海試銷。在基地水肥一體化設備前,國網張掖供電公司員工孫國華、楊澤正專注檢查用電線路和設備運行情況。
今年,宣化鎮貞號村以拓展農業發展物理空間和技術空間為主攻方向,按照“黨支部+公司+基地”發展模式,與河南綠盛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資建設10座智能大棚,配備建設智能溫控、“四情”監測、水肥一體化等智能化設施,與現有供港蔬菜基地形成優勢互補,構建起育種、種植、冷鏈配送、供滬直銷全產業鏈,滿足錯季蔬菜供應需求,助力全縣設施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與傳統漫灌施肥相比,智慧農業帶來改變讓人驚嘆,以前需要很多工人耗時費力的施肥灌溉作業,如今通過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就能精準完成,不僅省時又省力,還能為果蔬提供最佳的生長環境。”宣化鎮貞號村黨支部書記朱吉財介紹道。
智慧果蔬種植對電力穩定供應有著特殊要求,種植端溫室大棚需要依賴精準的灌溉、保溫供電系統,而銷售端則需要穩定電力保障倉儲車間、冷藏設備正常運行。針對這些需求,該公司從源頭上發力,在大棚建設初期就主動對接,深入調研用電需求,同步建設智能開關、計量裝置等配套電力設施,從線路規劃到設備安裝,全程跟進、高效推進,確保大棚及附屬設施“通電即可用”。
此外,考慮到當地采取錯時錯峰輪茬種植模式存在季節性用電差異,該公司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制定專屬供電方案,通過智能監測與靈活調控提高用電效率。定期組織臺區經理深入大棚開展電力義診服務,檢查線路安全、排查設備隱患,為種植戶提供科學用電指導,并認真傾聽記錄種植戶對供電服務、報裝用電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供電服務舉措,消除種植戶用電后顧之憂。
“前些年村上牽頭將全村3100畝耕地流轉給企業,每畝地有1000元保底收入,現在我們在基地打工,每天能掙200多元。”正在基地忙碌的貞號村村民付永紅說道。蓬勃發展的智能化溫室大棚產業帶動了貞號村及周邊村莊的300名群眾就近務工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元至2萬元,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產業”。
從菜苗的“成長夢”,到產業的“振興路”,國網張掖供電公司通過細致入微的檢查和無微不至的服務,讓村集體與種植戶雙增收愿景在可靠充足的電力支撐下,愈發清晰動人。如今,貞號村的智能溫室大棚里,四季皆綠、產銷兩旺,充滿著勃勃生機。(張磊)
- 2025-08-25視頻|2025金徽酒正能量第十七期愛心助學工程城關區助學金發放儀式舉行
- 2025-08-25玉門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展極端強風天氣應急演練
- 2025-08-25渭源縣北寨鎮:多維賦能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 2025-08-25蘭州高新區9家企業榮登2025中國隱形獨角獸500強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