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新聞 >> 省內經濟

赤子丹心匯隴原——蘭大教授丁文廣的公益歷程

2025-09-05 17:40 來源:中國甘肅網

  丁文廣教授常以泰戈爾的詩句自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這句話如同永不熄滅的燈,照亮了他三十余年走過的公益長路,也正契合了民政部等多部門近期發布的《關于開展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的通知》所倡導的“匯聚向善力量,共創美好生活”的理念。那種“人人可慈善、處處可慈善、時時可慈善”的社會生態,恰是他多年實踐的生動映照。丁文廣教授以扎根大地、兼濟天下的行動,不僅詮釋了一名新時代科學家的崇高情懷,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出蘭州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深切擔當。

  母親的教誨:生命最初的微光

  20世紀60年代,丁文廣教授出生在甘肅平涼崆峒區的一個貧困山村。記憶中的童年,總是與饑餓相伴。母親常常把家里僅有的幾碗面分給比他們更困難的鄰居。母親總說:“人這一生,要孝敬父母,優待親朋,憐憫孤兒,救濟貧民”。這句樸素的話語,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束光。

  2015年10月13日,當丁文廣教授站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接受全國道德模范頒獎時,耳邊回響的依然是母親溫柔而堅定的聲音。那一刻他明白,公益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態度。母親用她微弱的火光,點燃了丁文廣教授心中的火炬。

  跨越國界的覺醒:公益是一種呼吸

  1991年,丁文廣教授赴加拿大留學,寄宿在一戶白人中產家庭。這個家庭的四個孩子,周末不是去游樂場,而是為移民輔導英語、幫老人修剪草坪。最小的孩子瑪利亞曾用攢了半年的零花錢為流浪者買面包,她對丁文廣教授說:“媽媽常說,幫助別人是呼吸一樣自然的事。”

  在異國他鄉,丁文廣教授第一次感受到公益不是簡單的施舍,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生命狀態。房東一家的善行讓他明白,真正的公益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憐憫,而是平等相待的互助。正是在海外的那段歲月,讓他更加意識到自己與祖國土地之間那份難以割舍的情感紐帶。面對那些仍處于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丁文廣教授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海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回到了家鄉。

  破繭之路:從公務員到公益人

  回國后,丁文廣教授在甘肅省畜牧廳工作,負責扶貧項目。1997年,甘肅省申請“中國西部扶貧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他獨自負責完成了7億元的農業分項目報告,占項目總經費的50%。在項目啟動前的四年準備及談判期間,凌晨兩點的臺燈見證了他無數個不眠之夜。2002年項目塵埃落定時,丁文廣教授卻做出了讓所有人驚訝的決定——辭去公職,投身一線扶貧工作。

  “我要去一線,做真正的扶貧。”這個決定讓丁文廣教授從舒適的辦公室走向了貧瘠的山村。2008年,他注冊成立了甘肅一山一水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公益機構,從此與甘肅的山水結下不解之緣。在家鄉艱苦的環境中,丁文廣教授借助公益的力量,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所學,積極投身于扶貧濟困和鄉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努力踐行著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人生理念。

  清水嶺的啟示:扶貧是喚醒尊嚴

  2002年寒冬,丁文廣教授來到清水嶺村。183戶人家住在破舊的窯洞里,吃水要到幾公里外的山溝里挑。村民靠砍柴為生,讓青山變成了禿嶺。面對這個“赤貧村”,他輾轉難眠。

  最終,丁文廣教授帶領團隊創新出“母牛滾動發展模式”:將183戶分為三批,首批61戶獲贈母牛,繁育的牛犢無償傳給下一批。這個模式不僅解決了資金不足的難題,更讓村民體會到了互助的力量。

  最難忘的是特困戶評選那天。村民用玉米粒投票時,目不識丁的老漢馬德福將玉米粒緊緊攥在手心,仿佛握著命運的鑰匙。三年后,95%的農戶住進了新瓦房。一位村民的話讓丁文廣教授熱淚盈眶:“以前覺得窮是命,現在知道窮能變。”

  生死逆行:救災場上的日與夜

  2003年夏天,丁文廣教授第一次帶隊救災。在崎嶇的山路上,一輛滿載50噸面粉的卡車突然剎車失靈向懸崖滑去。千鈞一發之際,丁文廣教授和團隊成員們跳上車將面粉塞到車輪下,才避免了悲劇發生。“差一點,我們就成了新聞里的數字。”至今想來仍心有余悸。

  2008年汶川地震時,丁文廣教授正在香港參加國際會議。得到消息的第二天,他就飛赴成都指揮救援。在四川情況穩定后,又立即趕往災情嚴重的甘肅文縣。二十年間,他參與了50多次救災,從舟曲泥石流到玉樹地震,見證了太多生離死別。

  每次回家,他都發現母親越來越蒼老。離開時,母親總是把他送出很遠很遠。“我對不起家人,但對得起肩上的責任”。這是所有公益人共同的心聲。

  智庫之光: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17年,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引發關注。丁文廣教授帶領團隊向省委提交了關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建議,很快得到省領導批示并被相關部門采納。此后,他們每年編撰《祁連山生態綠皮書》,為決策提供參考。

  2019年,丁文廣教授帶領團隊在崆峒區創新低保精準認定模式,通過賦予老百姓知情權、評定權和抱怨申訴權,探索出了一條陽光透明、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新路徑。這一模式得到省委常委和平涼市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市推廣。

  2020年,丁文廣教授被聘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過去5年來提交的20多份政策建言中,10多份得到省部級領導批示。這些成果讓他更加堅定,公益不僅是扶貧濟困,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繼往開來:山水之間的新答卷

  自2021年起,丁文廣教授帶領著“一山一水”團隊開啟了從項目執行者到創新引領者的蛻變之路。不僅將脫貧攻堅中的寶貴經驗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還探索出以鄉村婦女為主體的非遺文化傳承新模式,使剪紙、香包刺繡等瀕臨失傳的手藝重新煥發生機。同時,通過推進螞蟻森林平涼項目,他們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參與生態管護,逐步形成了“生態修復-碳匯增值-民生改善”的可復制可持續發展路徑。多年來,一山一水已發展成為了甘肅省社會組織的代表,多次參加省部級會議作交流發言,并榮獲“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等60多項殊榮。

  對丁文廣教授而言,學術不只是書齋中的事業,更是回報祖國的一種方式;公益也不僅是善意的傳遞,更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紐帶。在探索生態治理、鄉村振興與國際發展的道路上,他始終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做一名扎根土地、心系家國的學者,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頂天立地’的理想。

  薪火相傳:公益是生命的修行

  如今,“一山一水”已成長為擁有150余名專職工作人員、1000余名志愿者的專業機構,累計實施項目2000多個,受益人數達210余萬人。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

  2015年,丁文廣教授榮獲“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稱號。頒獎詞從側面生動地展現了他感人的事跡:“一位研究資源與環境的專家、教授、博導,卻自覺地以扶貧攻堅為己任,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一個又一個扶貧項目,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效果。這不是簡單的慈善之舉,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在這位‘扶貧教授’身上最真切的傳承。”

  公益路上,他常想起母親的話,想起清水嶺村民的笑臉。他們教會他:“公益不是偉業,而是平凡人點亮平凡人的旅程;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

  祁連山的雪水依舊奔流,黃河的浪濤日夜不息。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公益之光如同星辰,雖然微弱,但匯聚成河,便能照亮整個時代。丁文廣教授說,他只是萬千公益人中普通的一個,愿做那永不熄滅的微光,繼續在山水間傳遞溫暖與希望。(尉君芳 曲芯 圖/文)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本網原創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