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敦煌的壯美風光曾飽受風沙侵蝕的威脅。然而,近年來,敦煌以生態之筆重塑大漠容顏——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較2014年分別減少19萬畝與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54%,11.8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點亮城市空間,一幅綠進沙退的生態畫卷正在絲路名城徐徐鋪展。
碧水藍天守護綠洲命脈
敦煌的生態保衛戰從守護每一口清新空氣開始。通過工業廢氣深度治理、機動車尾氣嚴控、揚塵污染精準防控,敦煌城區空氣質量持續穩定向好。2019年至今,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穩達國家一級標準,剔除沙塵影響后的細顆粒物符合二級限值,“敦煌藍”成為游客鏡頭里的標配。水是綠洲命脈。敦煌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加強黨河、月牙泉等水體保護,推進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治理閉環。全市布設三級地表水監測斷面與地下水監測點位,地表水、地下水達標率連續六年保持100%,全域無黑臭水體。黨河水庫碧波蕩漾,月牙泉清泉潺潺,成為鑲嵌在大漠的翡翠。
方寸之地繡出綠色詩意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從愿景變成實景。瑞月公園里,市民李雪蓮在綠蔭下唱起敦煌曲子戲:“在這唱戲心情暢快,綠樹清風都是知音。”2024年新建的6座口袋公園和4座改造小游園,讓市民轉角遇見盎然生機。這抹不斷延伸的綠色,凝聚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生態匠心。黨河兩岸生態治理工程中,僅2024年上半年就新增綠地11.8萬平方米,創歷年之最。從河沙整治到客土覆蓋,從管網鋪設到步道蜿蜒,曾經荒涼的戈壁灘正被精細的綠色網格覆蓋。園林工人司東嬌見證著變化:“每一寸綠化都是與風沙爭奪的陣地。”

科技賦能構筑沙漠屏障
作為“三北”工程核心攻堅區,敦煌肩負著阻擊庫姆塔格沙漠東擴、守護莫高窟生態安全的使命。按照“南護水源、西拒風沙”戰略,敦煌構建起“三道綠色防線”:綠洲外圍灌草封育控沙,邊緣造林固沙,內部林網護田。“十四五”以來累計造林2.05萬畝,實施草原封育13.33萬畝,鳴沙山、東戈壁兩大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守護著76萬畝沙域。科技創新為治沙注入硬核力量。HDPE新型阻沙網構筑高立式沙障,無人機高效投送治沙材料,工程固沙與生物措施協同推進。在綠洲邊緣的九大風沙口,2024至2025年將再完成工程固沙3萬畝,科技之網牢牢鎖住流動沙丘,沙生植物在網格間萌發新綠,讓“沙退人進”從愿景走向現實。
綠色福祉潤澤百姓生活
生態改善的成效沉淀于民生細節。覆蓋全城的聲環境監測網絡,通過7個功能區點位、111個區域監測點守護寧靜。市民王雪蓉的感受真切:“空氣清新了,黨河水清了,夜晚安靜了,生活品質實實在在提高了。”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動能。云南游客黃女士穿行在敦煌街頭感嘆:“歷史文化與清新環境在此完美交融。”從非遺集市的熱鬧煙火到口袋公園的悠然時光,3000余個綠色就業崗位、持續增長的文旅消費印證著:生態投入既滋養生活,也激活發展。
當梭梭林的晨光把綠意寫進沙地版圖,當監測屏上躍動的數據流譜成音符,敦煌用行動刻下風沙線后退的刻度。敦煌用行動詮釋著生態治理的當代價值。陽關烽燧下,治沙人正在鋪設新的阻沙網;黨河綠道上,孩童的歡笑驚起水鳥——這座千年古城用蔓延的綠色證明:人與沙漠的博弈中,生機正在贏得主動。(文/圖 劉文晶)
- 2025-09-09敦煌:柔性方式化解勞資糾紛
- 2025-09-09敦煌公安多措并舉筑牢電動車安全防線
- 2025-09-03敦煌:文化盛宴惠萬家
- 2025-09-02敦煌市組織開展2025年新時代文明實踐學習交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