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郁靜嫻
秋日,甘肅省通渭縣,山坳間的一塊塊蠶豆田里泛起豆香,來自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地方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等單位的專家聚集在這里,觀摩蠶豆機械化收獲效果。只見一臺履帶式蠶豆聯合收割機靈活爬坡,前面撥禾輪飛快運轉,沒多久,干凈完整的蠶豆籽粒堆滿了糧箱。
“一小時能收六七畝,每畝節約成本300元左右……”田埂邊,通渭縣綠茵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艷華抓起一把蠶豆說,“有了專業高效的收獲機械,再不用擔心找不到人收豆了。”
這臺適用于丘陵山區的收豆“神器”,是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農機化所”)研發團隊多年攻關的成果,項目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及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等支持。我國食用豆產量占全球60%以上,主要包括蠶豆、綠豆、蕓豆、紅小豆和豌豆等,豆類種植對土地適應性強,兼具經濟和生態效益。在丘陵山區,由于地塊零散、坡度大、土壤黏重,且食用豆類籽粒多樣,傳統大型或谷物收獲機械難以作業,收獲長期依賴人工。
“針對丘陵山區食用豆收獲難點,我們對收割機關鍵部件進行了創新設計,讓機器能滿足不同籽粒大小豆類的收獲要求,也能更好適應丘陵農田的坡度變化。”南京農機化所大宗經濟作物裝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夏先飛介紹,比如,采用仿形割臺,便于實時調整收割高度;采用寬軌距底盤,讓坡地駕駛更安全。還獨創負壓清選及籽粒全風力輸送技術,很好解決了籽粒輸送破損和“泥花臉”情況,籽粒收獲品相大幅提升。
每年7、8月份,夏先飛和團隊都會前往新疆、甘肅等地開展機收技術服務,廣泛收集用戶使用體驗,持續改善收割機性能。“為了提高食用豆聯合收割機利用率,我們應用了模塊化設計技術。通過更換部分零部件,還可兼收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實現‘一機多用’。”夏先飛說。目前,這款收割機已在甘肅、河北、青海、重慶、新疆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示范。伴隨量產應用,科技成果正加速走向市場。
“十四五”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部門,聚焦農業生產急需,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推進國產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已啟動實施丘陵農機、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等研發專項,布局建設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分區域、分作物打造了400個農機創新產品熟化應用試驗場,從研發到推廣,持續破解一些區域和作物存在的“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等難題。
新農機不僅要管用,更要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在江蘇太倉、河北邯鄲和石家莊等地,純電動甘藍聯合智能收運一體機已陸續開展田間試驗。主機上創新集成了智能控制系統,具備了路徑規劃、智能導航和自主采收、輸送及卸料等功能。“我們全部采用自主研發和國產零部件,顯著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中國農業科學院果蔬茶收獲技術裝備創新團隊副研究員張健飛介紹,這款農機預計2026年上半年開始大規模田間示范推廣。
全鏈條協同發力,農機產品研產推用持續提速。南京農機化所科技管理處處長常春介紹,聚焦農業裝備“補短板”,研究所組織了國內90多家科教單位、制造企業、推廣機構,持續推進丘陵農機研發與產業化重大任務實施,聚焦實用動力底盤、高效栽種作業機具、低損高質收獲裝備等6個研究大類60余種機具,成功研發并推廣了新能源稻麥收獲機、大豆低損收獲機、油菜毯狀苗移栽機、胡蘿卜聯合收獲機等10余種面向丘陵山區小型專用農機。目前,這些“田間利器”已在10余個省(區、市)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0萬畝。
針對一些農機新產品鑒定檢測難、進度慢等問題,去年底農業農村部等5部門印發通知提出,在部分先導區和試點省份開展鑒定機制創新,加快先進適用短板創新機具研發制造、熟化定型和推廣應用。今年以來,針對自走式油茶果采收機、大蒜分瓣機、辣椒除柄機等多種農機設備,新制修訂的15項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大綱已發布實施,有望更好支撐“優機優補”“有進有出”以及農機報廢更新。
- 2025-09-11科技創新賦能 實現變廢為寶
- 2025-09-11這個夏天,國產空調走俏海外市場(觀象臺)
- 2025-09-11前8月 長江干線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167%
- 2025-09-11鄉村公路,聚人氣旺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