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仕建 喬 棟
8月下旬,記者前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采訪,從縣城往西進入扎陵湖區域,遠遠可見湖周邊已拉起警戒線,由地方派駐公安干警、文物管護員進行24小時輪駐輪護刻石。
克服低溫缺氧等困難,24小時現場值守
據介紹,瑪多縣協調公安機關和文旅、文物部門干部職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溫缺氧、無水無電、無通信信號等困難,自6月9日起24小時現場值守,設置了臨時性保護設施。
記者采訪了青海師范大學教授侯光良。2020年,侯光良首次發現了扎陵湖的刻石,當時他第一反應為“明清仿古刻石”,理由是“后史明確記載明清時期由官方專門訪河源”。由于缺乏專業設備和跨學科檢測條件,在其2023年出版的著作中,侯光良只識別出16個字,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仝濤團隊全部識別后才對刻石文物進行定性。
侯光良說:“這里人跡罕至,減少了刻石的人為破壞。此外,從風化角度看,對比青藏高原4000多米海拔的遺跡,此刻石遺存自然、真實。”
科技手段的應用,逐步揭開了尕日塘秦刻石的謎題。
刻石文字識別方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介紹,為獲取刻石詳細文字信息,工作人員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強技術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過該項技術可在對文物本體沒有任何接觸和損害的前提下,進行數字化采集,并且能夠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體的原始圖像、紋飾以及文字信息。通過對采集數據的分析、處理、應用,可將清晰度提高40%—90%。
深化多學科合作,周邊區域開展考古調查
仝濤認為,對于秦刻石,還有尚未解開的疑問,可從歷史學、古文字學、古地質地理學、巖畫學等諸多領域,開展綜合性的交叉研究。
“科學是不斷證偽的過程,目前的技術分析成果能夠支撐秦刻石的結論。但刻石仍是一個開放性的命題,需要開展多學科合作,進一步完善相關研究。”仝濤說。
下一步,尕日塘秦刻石的考古工作將如何開展?據介紹,文物部門將圍繞扎陵湖、鄂陵湖周邊區域開展系統專項考古調查,進一步摸清各個時期考古遺存的分布與保存狀況,著力構建該區域考古學文化譜系,為探討刻石形成的歷史背景提供更多考古實證。此外,還將加強多學科合作,協調專業單位組建聯合團隊,深入開展相關學科合作研究,進一步了解環湖區域的環境演變、人地關系、資源與生業等方面情況,多維度闡釋秦漢時期疆域治理與探索開發青藏高原的歷史進程。
面對大眾關心的刻石開放問題,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說,尕日塘秦刻石現場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屬于非開放地區。該地區海拔高,已進入降雪期,天氣寒冷,請大家不要擅自前往。刻石本身雖然整體結構穩定,但部分巖層有剝落風險,需要科學保護,精心呵護,更不能拓印。
對于刻石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將以原址保護為基本原則,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組織高水平科研機構,深入識別刻石風險因素,系統保存周邊景觀環境,科學制定刻石保護方案,編制保護規劃,并審慎論證建設保護設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擇機以適當的形式開放。
- 2025-09-15涼州區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正式揭牌
- 2025-09-15民樂:多彩社團齊綻放 點亮孩子藝術夢
- 2025-09-15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在第三屆甘肅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比武”教學展示活動中獲佳績
- 2025-09-15武威職業技術大學召開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






